報章:明報
網址:報導原文網址
對有特殊學習需要(SEN)的學生來說,從幼稚園開始,他們就要面對一場又一場的難關,而家長的責任,便是盡力為他們尋找最合適的學習方法和環境。不少SEN的小朋友智力正常,經過幼稚園階段後,理應可以入讀主流小學,不過,雖說政府鼓勵融合教育,可是並非每間主流小學的課程都適合他們,單憑學校網頁資料也難以查探學校對SEN學生的支援有多少。專家及過來人建議,家長不妨循多個渠道打探學校是否適合自己那個與別不同的孩子。
校長:帶子女視察心儀學校
相信不少家長都會為子女選小學而感到頭痛,如家中小孩有特殊學習困難,又打算入讀主流學校,家長選校時,肯定比一般家長增添了雙倍難度。
可向就讀學生探問
學校在支援SEN學生方面做得好或差,並沒有一個成績表來給家長判斷。樂善堂梁黃蕙芳紀念學校校長伍家珍表示,即使在這方面做得較為出色的學校,也不會特別標榜自己這個「強項」,因為這樣很易令人標籤該校的學生,對SEN或一般學生來說也不公平。她指要了解學校對SEN學生的支援,最有效的方法是向正於該校就讀的學生探問一下,亦宜先帶子女到心儀的學校視察,「因為SEN學生都較敏感,他們可能有某些原因特別不喜歡某間學校,即使家長很心儀,但SEN學生個性偏執,如他們不喜歡,入讀後更難以適應」。
麥太的兒子弘弘,在念幼稚園期間被證實患有自閉症,她隨即把兒子資料轉交衛生署以作紀錄。到弘弘5歲,將近報讀小一前,有關部門便通知麥太帶弘弘到衛生署兒童評估中心,經過專業人士評估後,發現其智力正常,加上自閉情况不太嚴重,建議他入讀主流小學。「評估的結果印成兩份,一份給我們作紀錄,另一份則送到教育局,將來弘弘獲小一派位後,該資料便會送到他被派往的學校。」
SEN小朋友一樣可以透過小一入學統籌法入讀津貼或官立小學,其申請方法和程序跟正常學生無異,然而在選寫表格時,可在「小一入學統籌辦法」的申請表內有關空格上填寫,教育局會根據家長所填寫的特殊教育類別(如聽障、自閉、過度活躍等),向有關部門索取申請兒童的資料,以便審視其學習需要,讓學校提供適切的支援。
麥太曾是小學教師,她明白無論是哪間小學,只要學校取錄了SEN小朋友,學校均會按有多少SEN學童而獲得資助,例如用作培訓教師或「購買服務」以協助這班學生。「其實每間學校都有錢去做,只是我們要知道哪間做得較深入和細緻,對這類學生的包容有多大而已。」
她又說,要得知學校在支援SEN學生方面的狀况,最直接的方法是向同路人查詢。「當時我主要參加協康會家長資源中心的活動,他們請來了不同區、不同小學的家長分享選擇小學的要點,講解各小學提供了哪些支援服務,以及服務的深入程度等,讓我們各取所需。因為每個SEN小朋友情况也不同,家長應按自己子女的情况來選擇合適的學校。」
選校近家 方便安排訓練
在選校來說,麥太最大考慮就是就近上學。「我只希望兒子入讀原區小學,除了因為方便照顧,也因為他仍然要在別的機構接受訓練和治療,加上小學又要應付功課,如果還要跨區上學,對他、對我們也很辛苦。其他小朋友放學回家,可以休息一會便做功課,但他的耐力和工作效率都比別人差一點,放學回來可能已十分疲累,有時候回家便午睡,醒來又鬧情緒,要拖到晚飯後才做功課,若每天都這樣,我們還如何為他安排訓練?每次$800的治療,只要他鬧一鬧情緒不願出發,便就此浪費了。」
查看過有關學校資料,也聽取過其他家長意見,麥太本來心儀一所區內小學,但由於她擔心弘弘不幸被派往別區,也不想太冒險,於是為兒子選擇了一間次心儀、但因母親是畢業生而有較大機會獲派的小學,最終弘弘在自行分配學位階段已獲派這間學校。
現時,弘弘已是小二生,麥太回想初上小一時,她和兒子,以及學校方面也要經過一段時間去磨合。「最初很擔心他懂不懂得提出要上洗手間,他是一個上學校圖書館、到樓下小吃部也會害怕的孩子,有時我會把要告知老師的事情寫在便條上,但原來他連把便條遞給老師的勇氣也沒有,往往要我親自打電話到學校再確認。所以,我特地當學校的午膳姨姨,只求看到他,又主動認識他的同學,再告訴他有事時,可向誰請教。」
當學校義工 主動了解校內環境
她又指出,學校也會為SEN學生「購買服務」,例如請專業治療師到校進行社交訓練、情緒訓練及言語治療等,但暫時卻看不到成效。
「社交、情緒及感統訓練等,會在課堂以外進行,但我並不清楚實際訓練內容及對兒子的成效;此外,言語治療師每月會到校兩次,他這兩天是為全校有需要的學生服務,所以每個學生每個月最多就只有兩次,每次半小時的治療,有時更要跟另一名同學一同接受訓練。不過,這些都已經比我想像中做得不錯。」麥太認為學校對SEN學生支援的資訊,都是要兒子入讀後才最清楚,「我們這些家長,不求孩子成績怎樣好,只求他們讀書開開心心。所以,我認為在選校前,甚至入學後,多爭取機會跟校長談天,了解他們對這類小朋友的態度尤為重要」。
校長:帶子女視察心儀學校
相信不少家長都會為子女選小學而感到頭痛,如家中小孩有特殊學習困難,又打算入讀主流學校,家長選校時,肯定比一般家長增添了雙倍難度。
可向就讀學生探問
學校在支援SEN學生方面做得好或差,並沒有一個成績表來給家長判斷。樂善堂梁黃蕙芳紀念學校校長伍家珍表示,即使在這方面做得較為出色的學校,也不會特別標榜自己這個「強項」,因為這樣很易令人標籤該校的學生,對SEN或一般學生來說也不公平。她指要了解學校對SEN學生的支援,最有效的方法是向正於該校就讀的學生探問一下,亦宜先帶子女到心儀的學校視察,「因為SEN學生都較敏感,他們可能有某些原因特別不喜歡某間學校,即使家長很心儀,但SEN學生個性偏執,如他們不喜歡,入讀後更難以適應」。
麥太的兒子弘弘,在念幼稚園期間被證實患有自閉症,她隨即把兒子資料轉交衛生署以作紀錄。到弘弘5歲,將近報讀小一前,有關部門便通知麥太帶弘弘到衛生署兒童評估中心,經過專業人士評估後,發現其智力正常,加上自閉情况不太嚴重,建議他入讀主流小學。「評估的結果印成兩份,一份給我們作紀錄,另一份則送到教育局,將來弘弘獲小一派位後,該資料便會送到他被派往的學校。」
SEN小朋友一樣可以透過小一入學統籌法入讀津貼或官立小學,其申請方法和程序跟正常學生無異,然而在選寫表格時,可在「小一入學統籌辦法」的申請表內有關空格上填寫,教育局會根據家長所填寫的特殊教育類別(如聽障、自閉、過度活躍等),向有關部門索取申請兒童的資料,以便審視其學習需要,讓學校提供適切的支援。
麥太曾是小學教師,她明白無論是哪間小學,只要學校取錄了SEN小朋友,學校均會按有多少SEN學童而獲得資助,例如用作培訓教師或「購買服務」以協助這班學生。「其實每間學校都有錢去做,只是我們要知道哪間做得較深入和細緻,對這類學生的包容有多大而已。」
她又說,要得知學校在支援SEN學生方面的狀况,最直接的方法是向同路人查詢。「當時我主要參加協康會家長資源中心的活動,他們請來了不同區、不同小學的家長分享選擇小學的要點,講解各小學提供了哪些支援服務,以及服務的深入程度等,讓我們各取所需。因為每個SEN小朋友情况也不同,家長應按自己子女的情况來選擇合適的學校。」
選校近家 方便安排訓練
在選校來說,麥太最大考慮就是就近上學。「我只希望兒子入讀原區小學,除了因為方便照顧,也因為他仍然要在別的機構接受訓練和治療,加上小學又要應付功課,如果還要跨區上學,對他、對我們也很辛苦。其他小朋友放學回家,可以休息一會便做功課,但他的耐力和工作效率都比別人差一點,放學回來可能已十分疲累,有時候回家便午睡,醒來又鬧情緒,要拖到晚飯後才做功課,若每天都這樣,我們還如何為他安排訓練?每次$800的治療,只要他鬧一鬧情緒不願出發,便就此浪費了。」
查看過有關學校資料,也聽取過其他家長意見,麥太本來心儀一所區內小學,但由於她擔心弘弘不幸被派往別區,也不想太冒險,於是為兒子選擇了一間次心儀、但因母親是畢業生而有較大機會獲派的小學,最終弘弘在自行分配學位階段已獲派這間學校。
現時,弘弘已是小二生,麥太回想初上小一時,她和兒子,以及學校方面也要經過一段時間去磨合。「最初很擔心他懂不懂得提出要上洗手間,他是一個上學校圖書館、到樓下小吃部也會害怕的孩子,有時我會把要告知老師的事情寫在便條上,但原來他連把便條遞給老師的勇氣也沒有,往往要我親自打電話到學校再確認。所以,我特地當學校的午膳姨姨,只求看到他,又主動認識他的同學,再告訴他有事時,可向誰請教。」
當學校義工 主動了解校內環境
她又指出,學校也會為SEN學生「購買服務」,例如請專業治療師到校進行社交訓練、情緒訓練及言語治療等,但暫時卻看不到成效。
「社交、情緒及感統訓練等,會在課堂以外進行,但我並不清楚實際訓練內容及對兒子的成效;此外,言語治療師每月會到校兩次,他這兩天是為全校有需要的學生服務,所以每個學生每個月最多就只有兩次,每次半小時的治療,有時更要跟另一名同學一同接受訓練。不過,這些都已經比我想像中做得不錯。」麥太認為學校對SEN學生支援的資訊,都是要兒子入讀後才最清楚,「我們這些家長,不求孩子成績怎樣好,只求他們讀書開開心心。所以,我認為在選校前,甚至入學後,多爭取機會跟校長談天,了解他們對這類小朋友的態度尤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