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121 - 親子關係佳 伴讀更見效 教院學者:做完功課勿只挑錯處

標題:親子關係佳 伴讀更見效 教院學者:做完功課勿只挑錯處
報章:明報
網址:報導原文網址


不少父母每日督促子女溫習和做功課,教育學院研究發現,若父母陪伴溫習,在親子關係好的情况下,63%學童有正面學習動機,但若親子關係差,則僅41%學童有正面學習動機。教院幼兒教育學系助理教授林俊彬建議父母訂立固定時間陪子女溫習,孩子完成功課後應先讚賞,切忌只着眼於錯處而責怪子女。

無伴讀 正面學習動機僅四成
教院教育及人類發展學院新成立的亞洲家庭研小組早前訪問236名有就讀小四至小六學童的家庭,結果發現,若父母伴讀,親子關係好的家庭有63%學童有正面學習動機,較親子關係差的家庭多22個百分點。若父母沒伴讀,不論親子關係好壞,有正面學習動機的學童均僅約四成。

關係差子女只覺煩
林俊彬解釋,若親子關係好,子女會感受到父母關心自己,是為自己好,繼而內化父母的期望,有動力做好本分,並想「我做到,媽媽就會開心」;反之,若親子關係差,子女或會感到很辛苦、父母很煩,無助其學習。
就如何促進親子關係,林建議父母訂立時間表,如安排固定時間陪伴子女溫習,「父母可能很忙,每日最多只有15分鐘,但時間少不要緊,最重要是固定」,一家人一同建立「家庭常規」(family routine)。

固定時間伴讀 時間少不要緊
他補充,父母可與子女訂規則,學童多願意聽從,但切忌朝令夕改或要求過分嚴格,「要求高不可攀,子女可能會覺得橫豎怎麼也做不到,不做算了」。
做功課的先後次序亦有竅門。林指出,難及淺的功課應梅花間竹做,「難淺夾雜,子女不會整天覺得很辛苦,淺的題目做得到,會有更大自信去應付難題目」。他又提醒,子女完成功課後,父母不要只執着於錯處、責怪子女,應先讚賞他們做得對的地方,再指出有什麼可以改進。

深淺功課宜梅花間竹
讓子女贏在起跑線的風氣日盛,林俊彬認為「父母怕遲起步或會壞了子女前程」的苦心是可理解,但提醒家長要接受「人人條線都不同」,起點並不重要,最重要是天天進步,若要求超越了子女能力,「每天不斷逼,子女只會每天都要經歷挫敗」。
亞洲家庭研究小組在其網站(http://www.ied.edu.hk/fsac/)的「育兒小貼士」欄目中,每兩星期上載一篇有關家庭教育的文章,例如父母應如何讚賞子女、應該先做難抑或易的功課等,並提供研究文獻作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