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531 - 慈善親子烹飪班 教授自理好簡單

標題:慈善親子烹飪班 教授自理好簡單
報章:蘋果日報
網址:報導原文網址


貧富懸殊令孩子走在不同起跑線,有錢人家過份照料,富小孩以為雞蛋是太陽形,蘋果是一片片;低收入家庭為口奔馳,窮小孩從未參加親子班活動。有團體於是舉辦慈善親子烹飪班,以一個家庭籌錢配對基層家庭的方式,讓不同階層的孩子體驗煮食樂趣。記者:龔蕙芝 周子惇

「曾經有小朋友以為蘋果就係一片片,亦從來唔知一隻雞蛋本來係點樣,試過畫出嚟係一隻太陽蛋。」註冊營養師江政宇稱,很多孩子在父母溺愛下,對生活的參與度很低,又或養成偏食習慣,對食物營養認知不足,失去自理能力。香港幼兒教育及服務聯會(下稱幼聯)助理經理劉德權,指低收入家庭因經濟拮据,孩子在憂柴憂米的生活環境下長大,根本無多餘錢參加坊間親子班。

有見及此,幼聯與中華煤氣合辦「愛‧為生活打氣」活動,透過一家配對一家形式籌款,每一個家庭捐款至少480元,便由香港單親協會、鄰舍輔導會及各區家長教師聯會等機構協助幼聯抽出低收入家庭,一同參與處理食材及認識營養標籤的活動。計劃現正接受報名,6月10日截止,活動由七月起至十二月在銅鑼灣煤氣烹飪中心舉行,預計最多400個基層家庭受惠。

目前全球70億人口中有多達三分之一人超重或癡肥,主辦單位相信參加家庭除透過合作處理食材促進親子關係,亦可藉遊戲灌輸營養概念,例如一罐可樂內含8茶匙糖,「從小學習有利培養飲食良好習慣。」

20140531 - 兒童食唔停 響焦慮警號

標題:兒童食唔停 響焦慮警號
報章:東方日報
網址:報導原文網址


兒童經常「食唔停」,可能是焦慮的警號。比利時根特大學一項研究發現,兒童早於五歲時,一旦面對壓力和焦慮問題,會透過進食尋求慰藉,亦為日後因情緒困擾而「狂食」減壓種下禍根;若兒童遭遇受欺凌或患病等情況,會較傾向進食高糖分和不健康的零食,專家呼籲家長需要教導兒童應付壓力的方法。

家校及早教導應付壓力
研究人員對超過三百名介乎五歲至十歲的兒童進行問卷調查,收集他們日常生活的資料,包括生活上的壓力,例如面對父母離異、祖父母去世時,而導致憤怒、焦慮和苦惱等情緒表現。他們的父母亦接受了訪問,回答子女與兄弟姊妹及朋友的關係,並提供子女的飲食習慣、選擇吃某類食物時的感受等。結果顯示,兒童愈是受到壓力,會進食愈多甜品,尤其是女童處於困難時刻,會較容易透過進食以自我安慰。

研究人員指出,當兒童面對壓力時,賀爾蒙皮質醇的水平會上升,影響身體對控制食欲賀爾蒙「瘦素」的反應,導致他們更想進食,擔心當他們長大後,有能力自行購買及準備食物時,問題會更嚴重。負責研究的專家建議,家長和學校應及早教導兒童應付壓力,鼓勵兒童遇到困難時要懂得向人求助,而不是從食物中尋求慰解。

20140531 - 屯門幼園八童爆手足口病

標題:屯門幼園八童爆手足口病
報章:東方日報
網址:報導原文網址


屯門一間幼稚園共八名學童出現手足口病病徵,當中有一名男童需入院治療,經化驗後證實感染腸病毒71型,他現況穩定並已出院。衞生防護中心為安全起見建議該校停課,是今年第二間因手足口病需停課的學校。

屯門天后中英文幼稚園自四月廿八日起陸續有三男五女、年齡介乎三至五歲的學童出現口腔潰瘍、手腳出現紅疹及水泡等手足口病病徵,全部學童均曾求醫,當中一名四歲男童於五月十六日發現手腳出紅疹,同月廿二日入住屯門醫院治療,經化驗鼻咽分泌樣本後證實對腸病毒71型呈陽性反應。防護中心初步調查發現,男童的家人沒有相關病徵。



標題:幼園爆手足口病停課
報章:明報
網址:報導原文網址


屯門天后中英文幼稚園4月底陸續有8名學童出現手足口病病徵,其中1名經化驗後證實對引發手足口病的腸病毒71型呈陽性反應,該校昨被衛生防護中心建議今日起停課兩周,以便徹底消毒防止病毒傳播。該中心的「腸病毒透視」顯示,至5月29日,今年共有30宗感染腸病毒71型的個案,超越去年全年錄得的12宗。

20140531 - 法庭:虐打七歲女 婦判感化18月

標題:法庭:虐打七歲女 婦判感化18月
報章:東方日報
網址:報導原文網址


由內地移居香港的廿九歲家庭主婦,去年三月及十二月因不滿七歲女兒撒謊而虐打女兒,包括掌摑其臉頰和拉扯頭髮。被告孫雪早前在沙田法院承認兩項虐兒罪,裁判官昨判刑時表示,被告自細也在父母體罰中成長,故對她以同樣方法教女表示諒解,但以虐打方式教女在「深圳可能無問題,但香港就唔得」,最終判被告感化十八個月。

20140530 - 狠母摑到4歲子流鼻血

標題:狠母摑到4歲子流鼻血
報章:蘋果日報
網址:報導原文網址


狠母摑仔摑到流鼻血!一名四歲男童,昨午在牛頭角一間商場向34歲母親「扭計」要買糖果,豈料童言竟換來母親毒打,慘吃狠母多巴耳光後淚水與血水齊流,鼻腔不斷滴血,途人不忍致電報警,狠母事後被警方拘捕帶署調查。
現場是得寶花園二樓,昨午4時許,剛在附近補習社上完課的男童,與母親同坐在長椅上休息,其間男童突然嚷着要母親買糖果,但卻因此觸怒了母親,母親突然變得狂躁,揮掌怒摑兒子,同時大聲喝斥「唔理你喇」,之後轉身拂袖而去。

遺下男童 10分鐘後折返
男童捱上母親耳光後望着母親離他而去後更感恐懼,一邊帶着淚眼,一邊啣尾緊隨母親,其間哭聲不斷,聲音驚動商場保安員及店舖職員,眾人紛紛查看,有人目睹一幕阿媽掌摑親兒的畫面。躁媽媽行至扶手電梯前,轉身向身後的兒子大罵:「你唔走,我走㗎!」惟男童疑因受驚過度而未有反應,只是不斷低頭啕哭,其母復衝前再掌摑兒子,其後施然乘搭電梯下樓,留下六神無主的兒子獨站電梯邊緣。
途人其後發現男童流鼻血,血水不斷滴落地面,途人見狀即時取出紙巾為男童止血,同時報警求助,眾人不斷安撫男童情緒,約10分鐘後,其母始返回二樓商場,首先返回長椅拿起兒子的書包,並準備帶同兒子離去,救護員接報到場,疑不知該名母親曾掌摑兒子,以為他意外受傷,曾表示要將他送院治理,但該母親竟簽字堅拒將兒子送院治理。
警方將涉案女子拘捕
警員其後到場翻看閉路電視影帶,並根據目擊者口供,認為有虐兒成份,經追查後在附近尋獲該對母子,事後將涉案女子拘捕帶署調查,其子亦陪同返署。記者在商場扶手電梯旁見男童留下的斑斑血迹。據目睹事件經過的姓鄭夫婦表示,該名母親的口音不正疑是新移民,他們當時曾勸止她,但有人聲稱:「我教仔唔關你事!」更直言:「我都唔想生佢㗎!」

20140530 - 學童誤戒奶 骨質流失快

標題:學童誤戒奶 骨質流失快
報章:東方日報
網址:報導原文網址


自小多飲牛奶、曬太陽和做運動有助儲備足夠鈣質,鞏固骨骼,但一項調查發現,本港學童進食奶類製品不足,僅百分之五學童每日飲兩杯牛奶。有註冊營養師提醒,缺少鈣質長遠可致骨質密度不足,甚至更易骨折,惟部分思想傳統的家長深信小朋友長大便要「戒奶」,加上少運動,長大後骨質流失更快,建議三至十歲學童每日飲兩杯奶,並配合均衡飲食,每日應攝取八百毫克鈣質。浸會大學體育學系副教授雷雄德則建議學童多做「跑」、「跳」、「擲」運動,每日應運動一小時。

六月一日為「世界牛奶日」,香港婦聯為了解港童的奶類攝取量、飲食及運動習慣,今年四月以問卷訪問五百名年齡介乎三至十二歲的學童。撇除對牛奶敏感的兒童後發現,逾半數學童每日飲不足一杯牛奶,幼稚園學童明顯較小學生飲較多牛奶,飲用量為低小年級的兩倍,又比高小年級多六成六。三成學童表示最愛果汁,對牛奶興趣不大,其他奶製品亦不受歡迎,近七成學童不吃乳酪或乳酸飲品,四成人不吃芝士。

註冊營養師詹兆洲指,奶類食品所含的鈣質與磷質結合後會形成骨質,有助強化骨骼及牙齒,但不少家長誤以為小孩轉食固體食物便可戒奶;或以為只要吃含鈣質食物如罐頭沙甸魚、黃豆等便可取代牛奶,忽視透過均衡飲食攝取足夠鈣質。他舉例,帶骨魚如罐頭沙甸魚雖含鈣質,但單憑一天吃數條「小魚骨」所吸收的鈣質極少,至於豆漿亦需飲三至四杯才相等於三百至四百毫克鈣質攝取量。

專家籲做跑跳擲運動
雷雄德表示,曾有本地研究發現,超過六成的本港青少年運動量不足,他認為與學校活動空間有限,及體育課活動量不足有關,擔心長遠影響整體人口的骨質密度,加重醫療負擔。他認為家長應鼓勵孩子多跑步或打籃球等跑、跳、擲運動,對增強小童的骨質密度效果顯著,多做戶外活動亦有助吸收陽光的維他命D,可強化骨質。

20140529 - 幼童揮筆 掃走灰黑 老師教畫不以形似重誘導

標題:幼童揮筆 掃走灰黑 老師教畫不以形似重誘導
報章:明報
網址:報導原文網址


自幼父母離異,及後同住的父親不幸離世,需到姑媽家生活,令朱熙缺乏安全感和自信,對身邊人和事築起重重圍牆,不論喜惡都無反應、無表情。他兩歲入讀基督教服務處幼兒園藝術班時,畫兩個圈便代表人,更僅1吋大小,但班主任吳老師沒因他畫得不似而批評,反指「藝術無對錯之分」,引導朱熙表達自己,畫畫成為他倆溝通的橋樑。今年已經6歲的朱熙,臉上不時露出靦腆的笑容,並完成了自己第一幅畫作。

朱熙的畫作「第一次」,是分享他第一次與小狗「Mo仔」玩耍的愉快經歷。基督教服務處於本周六(31日)在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舉辦「幼兒創意藝術展——色彩魔法」展覽,展出該處轄下9間幼兒學校共347名小藝術家的作品,包括畫作和黏土作品等,當中約一成學童有特殊學習需要,展期至下月1日。

吳老師回想朱熙剛入學時沉默寡言,「大伙兒製作黏土,若沒有朱熙喜歡的顏色,他只會坐着,不會參與亦不會說話」,但今天的他會因想製作黏土香腸而說「我想要紅色」。此外,朱熙的畫作起初只有十分簡單的線條,兩個圈便代表人,五官亦簡單,基督教服務處天恒幼兒學校校長呂婉婉說:「反映他自卑,怕望別人。」但朱熙現在的畫作色彩繽紛,可見他「很開心與人分享愉快的經歷」。

9幼校小藝術家開畫展

吳老師表示,藝術無對錯之分,孩子可透過不同的藝術創作形式,表達自己內心世界,即使有些話不敢跟別人說,畫作等藝術創作可成為宣泄的平台,教師則可從作品打開話匣子,誘導孩子分享自己的想法,從而建立關係和互信,「完成作品非完結,最重要是分享、接納」。

不少時下家長均期望子女樣樣皆精,畫畫也要求精美神似,但呂校長指出,成人應放下「畫得似不似、美不美」的包袱,其實孩子畫畫的目的,是與人分享喜怒哀樂、所見所聞,教師和家長若懂得欣賞和聆聽,透過作品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就能令孩子打開心窗,更自信地表達。

20140529 - 珈琳幼園涉強迫家長捐款

標題:珈琳幼園涉強迫家長捐款
報章:東方日報
網址:報導原文網址


學券制幼稚園珈琳幼稚園其中三間位於屯門及元朗的分校,要求約四百名高班(K3)學生的家長臨畢業前捐款給學校買教具,只提供二百元至五百元捐款額供選擇,家長有感被校方強迫捐款,向教育局投訴。

校方解釋,捐款原意是期望家長將擬向學校贈送的花籃、水果籃等畢業禮物「折現」作「賀禮」,減少浪費,強調捐款與否純屬自願,但承認處理上有疏忽,如果引起家長不滿,校方明年將會取消有關做法。教育局證實昨日接獲家長查詢,強調學校接受捐贈,不得損害學生利益,亦應考慮該項捐贈對學校的影響。

通告無「不捐款」選項招怨
珈琳幼稚園(屯門分校)、珈琳中英文幼稚園(龍門居分校)及(元朗分校)本周一向共約四百名K3學生家長派發通告,要求家長自願捐款,提供四項捐款額選擇,包括二百元、三百元、四百元及五百元,以便學校購買教具,但並無「不捐款」選項。以四百人計,校方或將收到八萬元至二十萬元。

事件引發網上討論區熱議,有網民直言快公布小學派位結果,若派位不滿意,家長需叩門:「大家都看着叩門信份上,只有屈服」。不少網民批評校方做法過分,發動家長向教育局投訴或向廉政公署舉報。

珈琳幼稚園總校長黎安娜回覆指,該校已實施有關措施三年,事緣以往不少家長在畢業禮向學校贈送花籃、水果籃等賀禮,用後棄掉。為免浪費,希望家長「折現」,改向辦學團體「珈琳優質教育機構有限公司」捐款作為畢業「賀禮」。她強調,過往每年僅收到約五千元捐款,校方「當幫補吓」添置圖書和教具,沒有牟利成分,「唔好期望四百個家長都會捐錢」。黎重申,通告已列明「送贈教具予本校純屬自願」,通告未有提供「不捐款」選項,她承認疏忽,又指若家長難以接受自願捐款,明年將取消此做法。

20140529 - 德怡獲准轉非牟利幼園

標題:德怡獲准轉非牟利幼園
報章:東方日報
網址:報導原文網址


因校舍不獲續租面臨停辦的私立幼稚園天水圍德怡中英文幼稚園,為配合申請同區天盛苑商場校舍復辦「鋪路」,早前申請轉為非牟利幼稚園。據該校家長透露,德怡中英文幼稚園及德怡國際幼兒園已成功獲批轉為非牟利辦學團體,促請教育局盡快處理校舍審批程序,以便讓德怡趕及於新學年在新校舍復辦。

德怡家長關注小組昨在社交網頁facebook帖文,透露收到稅務局通知,「德怡中英文幼稚園」及「德怡國際幼兒園」已於本月十六日成功申請轉為非牟利辦學團體,有關正式文件已呈交校方。小組代表期望,有關部門盡快處理天盛苑商場校舍的審批事宜。

20140529 - 照顧智障自閉家人 三成受壓抑鬱焦慮

標題:照顧智障自閉家人 三成受壓抑鬱焦慮
報章:明報
網址:報導原文網址


家長照顧患有智障或自閉症的子女,往往比一般家長要付出更多心神勞力,壓力之下精神及情緒健康受影響。有調查發現,34%照顧者稱,過去曾有抑鬱、壓力或焦慮等心理症狀 ,有家長指出,與子女溝通往往束手無策。機構建議,家長面對照顧子女的壓力勿依靠個人處理,宜多向鄰舍支援服務尋求協助。

籲尋求支援服務協助

扶康會今年2月至4月在機構的展能中心及職業康復中心等服務單位,從118名成年智障兼自閉症的服務者中,調查當中62名照顧者,發現34%照顧者過去曾有抑鬱、壓力或焦慮的心理症狀,多依靠個人處理照顧子女的壓力,較少向外界求助。

受訪者認為,壓力最大是如何平靜子女不高興的情緒,有受訪者承認,當聽到兒子無故發脾氣發出尖叫,其個人情緒亦受影響。

現年51歲的容文美鳳,育有患自閉症的兒子家樂,她亦是單親媽媽,靠她與其母養育家樂。她承認,有時付出很多時間與耐性,與兒子相處仍出現溝通困難,不知如何令兒子知道她希望傳遞的信息,令她感到壓力,加上其母2008年病逝,令容姨患上輕度抑鬱,幸其間兒子到扶康會天水圍支援中心接受訓練支援,減輕其負擔。現已29歲的家樂,接受訓練後,溝通及照顧能力大有改善。

自閉子受訓終見成效

容姨透露,兒子曾揹着身體不適的家人前往醫院,也懂得通知其他家人,「成長程度超乎我想像」,家樂今年初申請到蝴蝶村庇護工場工作。

為協助家長照顧自閉症子女,扶康會將於周六發布新書《愛得其法閉門自開——自閉症人士家長手冊》,分享自閉症人士家長的經歷,並引述言語治療師及心理學家等專業意見,解釋自閉症成因、溝通技巧及情緒管理。




標題:照顧自閉智障子女 家長易抑鬱
報章:東方日報
網址:報導原文網址


照顧患自閉症兼智障人士殊不容易,部分照顧者除要應付患者生活所需,更可能面對歧視眼光而飽受壓力。扶康會調查發現,約兩成照顧者自我評估有不同程度的壓力情緒,兩成八人有焦慮,當中一成三人更屬嚴重或非常嚴重焦慮。專家指情況令人憂慮,又指嚴重焦慮或抑鬱個案已需轉介社工或精神科醫生跟進。

怕遭白眼 不敢帶患者逛街
扶康會今年二月至四月訪問六十二名成年智障兼自閉症患者的家屬和照顧者,大部分與患者同住。六成六患者屬中度智障,輕度智障則佔兩成七;四成患者同時有弱視、腦癇症等。調查指部分照顧者擔心患者情緒欠佳,連帶他們逛街也不敢,因而產生焦慮及壓力情緒等。

五十一歲的容姨與廿九歲患輕度自閉兼智障的兒子同住,她坦言與兒子常遭白眼:「個仔聽覺特別靈,搭地鐵覺得嘈就會掩住耳仔,其他人覺得佢好怪。」○八年她經歷喪母之痛兼照顧兒子壓力「爆煲」,向扶康會求助證實有輕度抑鬱症,需輔導半年。現時容姨已對歧視眼光習以為常。

扶康會區域經理兼社工楊冰梅稱,美國數據顯示每六十八人便有一人患自閉症,但本港無實際統計數字;約三成自閉症患者的智力正常,七成有智障。該會設立的自閉症治療及教育中心,可安排患者及家長參加訓練課程,讓大家學習相處之道。

20140527 - 爆手足口病 天頌苑幼園停課兩周

標題:爆手足口病 天頌苑幼園停課兩周
報章:東方日報
網址:報導原文網址


腸病毒爆發進入高峰期,衞生防護中心昨公布三間幼稚園共五十三名幼童中招,其中天水圍天頌苑的宣道會天頌幼兒學校十三名學童感染手足口病,衞生防護中心指該校持續有新增個案,今日起停課兩周至下月九日,為今年首宗因手足口病爆發而停課的學校。

防護中心今年截至本月廿五日,共接獲八十四宗院舍爆發手足口病個案,三百九十二人受影響。手足口病是常見的兒童疾病,主要由不同類型的腸病毒引致。

天頌幼兒學校中招的六男七女學童,三至六歲,本月七日起陸續出現口腔潰瘍及手腳出現紅疹和水泡等病徵,全部求醫,當中三歲男童留醫屯門醫院,昨日出院。男童鼻咽分泌樣本證實對EV71腸病毒呈陽性反應。防護中心建議該校停課,徹底消毒。

另外,位於紅磡黃埔花園的保良局譚歐陽少芳紀念幼稚園十男十女學童爆發手足口病,年齡介乎四至五歲,本月十五日起出現類似病徵,全部求醫,情況穩定。

至於粉嶺神召會幼稚園亦有廿名年齡介乎三至五歲的學童感染手足口病,其中一名三歲女童留醫那打素醫院後已出院。另一名四歲男童的糞便樣本,經化驗後證實對腸病毒呈陽性反應。

男嬰腸病毒上腦留院
防護中心又公布,一名一個月大男嬰腸病毒上腦引致腦膜炎,在聯合醫院留醫,情況穩定。男嬰上周五(廿三日)起出現發燒、咳嗽及嘔吐,同日入院,腦脊液和肛門樣本證實對腸病毒呈陽性反應。

20140526 - 棒下出暴童 體罰禍延後代

標題:棒下出暴童 體罰禍延後代
報章:東方日報
網址:報導原文網址


暴力行為代代相傳,港童「張牙舞爪」變「暴童」。社會福利署最新數字顯示,本港虐兒個案逐年上升,「唔打唔聽話」似乎已是父母的教導良方,打打罵罵更是家常便飯,惟這些行為卻會令孩子走上暴力之路。有家長坦言差不多每日也打罵孩子,孩子亦有樣學樣,出現咬人打人的行為,變得人見人怕;亦有小朋友把被打怨氣發洩在母親及外傭身上。有註冊社工表示,孩子會模仿雙親的暴力行為;而精神科專科醫生亦警告,「暴童」長大後亦難以管教子女,長遠形成社會問題。

「係咪咁唔聽話呀?打你呀!」小孩子活潑好動,有時亦令家長手足無措,不少家長為了令子女「聽教聽話」,都會動手訓示以嚇怕子女,但打者是否真的愛也?

「我係佢阿媽,點解唔可以打佢?」單親媽媽阿玲在兒子兩歲半前,經常因兒子頑皮用藤條施以體罰,令兒子腿上留下一條條「藤條印」,「嗰時一見佢唔聽話,我就會打佢。」阿玲漸漸發現自己的行為,開始影響兒子,其子開始對其他小朋友動粗,每次到公園,其他家長及小朋友見到二人總會作鳥獸散,兒子更被冠以「小霸王」稱號,「佢喺幼稚園都會咬其他同學,老師同家長都成日打(電話)畀我投訴。」阿玲指當時每周都會收到一個投訴電話。

打罵行為 兒子有樣學樣
除了「動武」,阿玲亦會大聲喝斥兒子;而兒子亦會「照辦煮碗」發洩在他人身上,「我之前試過喝佢叫佢唔准咁做,結果我見到佢又咁喝番其他小朋友。」後來經社工輔導後,阿玲不再「以力服兒」,而是着重溝通與身教,兒子亦逐漸變得聽教聽話。

被誤認為正常發洩途徑
受家暴影響的還有聰仔(化名)。就如其他兒童,聰仔頑皮時亦會被父母打罵,除了「藤條炆豬肉」,更試過被「兜巴星」,他漸漸默認了打罵行為是正常的發洩途徑,雖然年紀小小,但這位小四學生在發怒或「忟憎」時亦會「郁手郁腳」,聰仔曾因為家傭督促他溫習、做功課而大動干戈,最終家傭因不能忍受他頑劣及拳打腳踢而辭職。聰仔發脾氣時更會殃及家人,他會對母親又打又「搣」,造成瘀傷。

「小朋友細個咩都唔識,屋企人做咩佢哋就會跟住做。」防止虐待兒童會總幹事何愛珠強調,小朋友的暴力大多與家庭暴力有關,即使家長動手可以即時制止小朋友的頑劣行為,但體罰會令小朋友「條氣唔順」,他們亦會因此誤以為武力可以解決問題,終在抑壓不住時爆發,「到時一係就傷害人,一係就傷害自己。」她又指即使小朋友並非受害者,經常目睹或接觸暴力,亦可令其行為變得暴力。她認為家長應尊重小朋友如成人一樣,「小朋友都係人,都會有情緒,根本一下都唔應該打(小朋友)。」

沿用暴力教育 惡性循環
精神科專科醫生丁錫全指家暴家庭的氣氛較差,扭曲兒童的家庭觀念,至他們長大後組織家庭,除了難以維持一個溫暖的家庭,他們亦不懂如何有效管教子女,只會沿用父母輩的暴力教育,「咁樣落去只會係一個惡性循環」。丁又表示這類兒童長大後會更容易出現行為問題,破壞社會秩序。

根據社會福利署數字顯示,近三年虐待兒童個案數字逐年遞增,由二○一一年的八百七十七宗升至二○一三年的九百六十三宗。而去年防止虐待兒童會收到的一千多個求助電話當中,虐兒個案佔了當中的三分之一,其中涉及有近一半身體虐待,有一百六十六宗。



標題:規管體罰惹爭議 倡從家長教育做起
報章:東方日報
網址:報導原文網址


雖然現時本港有法例保護兒童及青少年免受虐待,惟對體罰是否犯法仍未有定案,有團體指社會對立法規管體罰仍有不少爭論,但根治方法還是灌輸家長正確的教育方式。立法會議員則指法例有修訂的空間。

「社會對於係咪立法(規管體罰)仲未有一個解決方法。」香港小童群益會成長發展中心主任鄭惠君指若從人權角度出發,理應立法保護小朋友免受體罰,但在中國人社會,不少人會認為立法規管體罰就如沒收家長的管教權,不予認同。「其實要解決(虐兒)問題,最重要係做好家長教育。」鄭認為教育界及社工應攜手合作,而家長教育更應從懷孕開始。

議員:法例含糊需修訂
「虐兒個案上升顯示法例同罰則仍然有調整嘅空間。」立法會議員王國興又指現時條例仍有含糊的地方,政府應以個案分析輔助市民了解條例,免得市民誤觸法例。

但王認為法例只為阻嚇及懲罰,政府應該加大力度教導家長對小朋友循循善誘。



標題:「郁手郁腳」親子 教壞細路
報章:東方日報
網址:報導原文網址


不少家長都認為小朋友玩耍時「郁手郁腳」並不出奇,對此一笑置之。但有臨床心理學家指出即使年紀小,家長亦應輔導及阻止小朋友的暴力行為,否則當暴力行為不被接受時,小朋友會產生思想混亂。

勿忘形玩到癲
「只要小朋友拍打人令人覺得痛或者煩厭就要制止。」註冊臨床心理學家鄒凱詩指小朋友的暴力行為並不是全屬年少無知,主要視乎小朋友的年紀,使用暴力的力度及頻密程度。小朋友在大約兩歲前沒有「打人」的概念,拍打他人可能是打招呼的表現,但家長亦要引導子女用其他方式。若小朋友年紀漸長,仍有推撞及拍打其他人,父母更應認真教導他們以文明方法表達情緒。

鄒又表示現時不少家長着重親子關係,有時忘形「玩到癲」,小朋友或會作出過激行為,但當同一暴行在外不被接受時,或家長因心情不悅而遭責罵時,小朋友會不明所以,「如果家長唔識捉摸個界線,咁就不如完全唔好咁樣同小朋友玩。」

20140526 - 初生男嬰棄屍商場女廁

標題:初生男嬰棄屍商場女廁
報章:東方日報
網址:報導原文網址


周身傷初生男嬰被棄屍商場女廁,警方急晤兩可疑女子。一名清潔女工昨晨於柴灣杏花邨杏花新城商場地下女廁垃圾桶內,發現一具連臍帶的初生嬰屍,被人用黃色爛衫包着,再用藍色環保袋及黑色膠袋裝載,法醫相信死者為亞洲裔的卅八周足月男嬰,胸口、手臂和腳有傷,懷疑有人分娩時強行拉出所致,估計男嬰已死去半日至一日。警方東區重案組接手調查,憑「天眼」發現兩名分別曾持大袋進入女廁菲律賓籍和印尼籍女子,正急晤兩女。

現場為盛泰道杏花新城商場地下G50號舖旁邊一個女廁。昨晨七時許,姓李(五十一歲)清潔女工於洗手間內清潔時,當她在洗手盆旁垃圾桶取走一層廁紙時,赫然發現一具仍連着臍帶的初生嬰兒屍體被棄置垃圾桶。嬰屍被一件剪破了的黃色爛衫包裹上身,再放入一個藍色環保袋及一個十五吋乘十五吋的黑色膠袋中,然後被棄於垃圾桶。李見狀大驚,於是立即通知商場保安員,並致電報案。

估計死去半日至一日
警方接報到場調查,經法醫初步檢驗後,相信嬰屍是一名亞洲裔、黑頭髮的卅八周足月男嬰。他的胸口、手臂和左腳有表面傷痕,相信在分娩過程中有人強行拉出所致。警方相信女廁並非嬰兒母親分娩的地方,僅為棄置所在地。法醫估計男嬰已死去半日至一日,惟暫時未知男嬰是否在出生後才死亡,真正死因仍有待驗屍確定。

菲印兩女持大袋進入
警方指該女廁前晚九時許進行當日最後一次清潔,於凌晨零時關門,直至昨晨六時許才開門。警方已翻查前晚九時許至事發前的商場閉路電視錄影片段,初步點算共有七十多人進出過該廁所,消息指,警方暫時鎖定兩名分別為菲籍和印籍的女子,片段顯示兩人曾持大袋進入該女廁,正展開追查。

20140525 - 小童群益會失8萬

標題:小童群益會失8萬
報章:蘋果日報
網址:報導原文網址


昨晨9時許,香港小童群益會位於油塘高超道的青少年綜合服務中心,職員返工時發現中心內有8萬元現金及一部約值6,000元電腦不翼而飛,懷疑遭賊匪光顧,遂通知52歲姓成女職員報警求助。警員到場經調查,發現大門有被撬痕迹,相信賊人撬毀正門潛入爆竊,案件現交由觀塘警區刑事調查隊跟進。受事件影響,中心一度須暫停開放,部份課程亦要取消。

20140525 - 內地募捐黨湧港撳住搶

標題:內地募捐黨湧港撳住搶
報章:東方日報
網址:報導原文網址


內地年輕「募捐兵團」殺入本港,利用港人愛心於各區進行「募捐」,更將捐款「最低消費」定為三十元至五十元不等,令每人每小時可「籌」得逾六百元。記者更直擊一批疑似聾啞人士的「募捐兵團」因市民捐款太少,要求加碼不果後,竟強搶善款,最終被警員拘捕。

「佢哋一行埋嚟,就指住本簿叫我畀錢。」近日,全港各區都出現一批疑似聾啞人士,手持寫有「關愛殘疾人-愛心捐獻」的記事簿向路人募捐。本報記者曾根據他們的記事簿標誌調查,發現與內地一間著名社福機構相似,該機構發言人稱,從未授權任何人開展和接受募捐,此純屬個人行為。

男成員以手勢指揮行動
記者早前連日於旺角,直擊這個內地募捐兵團的「籌款」過程。年約二十歲,由一男三女的募捐兵團先於旺角彌敦道聚集,期間由男成員帶領下,往油麻地方向前進。每名女成員都拿着簿子,不斷向途人索款,每經過多人等候地方即「逐個問」,有人付款,她們會要求對方簽名及填寫金額,又會贈送手繩,男成員僅在旁監視,以手勢指揮眾人行動。

記者主動接觸一名女成員,詢問她是否代表慈善機構,她即指着耳朵示意聽不見;又指簿子內「殘疾人」及「捐款$30-50」字樣,然後作出感激手勢。記者跟隨他們兩小時,每名成員就分別向約三十人募捐,以每人捐贈四十元計算,募捐兵團兩小時內就賺得約三千多元。

學生報案 警拘四男女
至晚上,他們到附近餐廳用膳,各成員以手語溝通。稍後警員接報到場,四名募捐兵團成員向警員出示雙程證,相信全為內地人。由於雙方無法溝通,四人被捕帶返警署調查。警方發言人表示,四人涉嫌違反逗留條件。

原來報案是三名中學生,他們向募捐兵團捐了三十元,另一學生打算只給五元,對方拒絕,但在學生打算離開時,被人強行奪走他手上硬幣,「佢由頭到尾都無提自己係咩機構,又無講拎啲錢做乜。」

執業大律師陸偉雄指,根據入境事務條例,任何人持旅遊證件來港,但從事行乞、籌款等活動,即違反逗留條件,最高可判監禁兩年及罰款。



標題:何謂慈善機構 無法例界定
報章:東方日報
網址:報導原文網址


香港現時未有法律條文界定何謂慈善機構或慈善用途,雖然任何組織於公眾地方籌款,須獲得社署批准,但活動若不涉及公開收取捐款,則毋須批准。有團體認為當局對慈善機構監管存漏洞,但擔心明文規範「慈善」定義,將窒礙慈善團體發展。

婦女動力基金行政總監杜潔麗指出,若明文界定「慈善」,恐令壓力團體失去慈善地位:「有啲團體唔係直接去幫人,而係為社會爭取人權等活動,佢哋有機會畀人質疑唔係慈善團體。」

杜潔麗又認為,慈善團體的監管漏洞在於帳目透明度低,慈善團體可採取公司或社團形式註冊,皆享有稅務優惠,但以社團名義註冊的團體毋須遞交財務報告。她指:「雖然稅局會抽查,但只會問幾句問題,唔會查帳目,其實社團註冊的慈善團體都應該遞交帳目,增加透明度。」

冒充籌款罰得輕難阻嚇
執業大律師陸偉雄稱,即使有人冒充慈善團體募捐,現時只可間接引用刑罰較輕的法例,或舉證難度較高的訛騙罪檢控,未能收阻嚇作用,或容易讓涉案人士脫罪。他解釋:「用啲輕微罪行檢控,涉案人隨時只罰幾百蚊,而構成訛騙罪需更多舉證,令假籌款的人更容易脫罪。」




標題:老弱傷殘籌款易博同情
報章:東方日報
網址:報導原文網址


假籌款時有發生,除了內地募捐兵團,本報亦曾揭發有南亞裔募捐黨,盤據旅遊景點,專向旅客「籌款」。心理學家指出,由於街頭募捐的善款較低,市民防範較低,而募捐者若屬弱勢人士,則更易獲取市民同情及捐款。

臨床心理學家葉妙妍指出,內地募捐兵團手持捐款小冊子予市民籌款後簽名,做法可誤導市民,以為已有很多人捐款,增加對募捐者信任,而且街頭籌款要求的款項不高,市民在同情心下,一般願意捐款:「佢哋用同情心嚟籌款,涉及款項又唔多,一般人唔介意捐錢,如果募捐者係年老或老弱傷殘人士,更容易激起他人同情心,如果唔捐,自己反而有內疚感。」

議員:來港非法行乞列黑名單
「佢哋咁做唔單止利用咗香港人嘅善心,仲係犯法行為,亦都影響市容。」立法會議員王國興指,內地人持旅遊證件非法行乞或籌錢的個案,過往屢見不鮮,認為警方或相關部門應加強執法,並與內地出入境部門溝通,將曾來港觸犯法例者列入黑名單。

20140525 - B仔嗆奶亡 揭亡涉藏毒

標題:B仔嗆奶亡 揭亡涉藏毒
報章:東方日報
網址:報導原文網址


男嬰疑嘔奶窒息猝死,揭母親涉藏冰毒被捕。一名個半月大男嬰,前晚在葵涌寓所由「八十後」母親餵奶後入睡,其後突陷昏迷,母親發現報警求助,救護員趕抵為男嬰進行急救,惟送院後返魂乏術,警方懷疑男嬰被餵奶後無「掃風」,致嘔奶嗆喉窒息。警方進一步調查,在屋內檢獲小量懷疑冰毒,將涉案母親拘捕,男嬰父親其後往警署助查。

猝死男嬰姓黃,其母姓梁(三十二歲),住石籬邨石寧樓一單位。消息指,前晚九時許,梁婦如常餵愛子飲奶,然後將他安置在床上睡覺,但事隔不久,梁婦發現男嬰昏迷不醒,面色變紫,她慌忙報警。

男子認屍後往警署助查
救護員接報趕抵,檢查發現男嬰呼吸及脈搏微弱,立即進行心外壓急救再送院。身穿背心熱褲及人字拖的梁婦陪同愛子送院,家中另一名小童因乏人照顧,由她帶同往醫院;惜男嬰送抵醫院搶救後不治,梁婦驚聞噩耗,傷心欲絕。

警方經調查後,得悉男嬰入睡前曾飲奶,不排除他曾嘔奶,奶水倒流入氣管窒息致死,惟真正死因有待剖驗。警方事後在單位內調查,檢獲小量懷疑冰毒,遂以涉嫌藏毒將梁婦拘捕,帶署扣查。至昨晨十時許,男嬰的一名男親人由探員陪同前往葵涌殮房認屍,逗留約兩小時後離開,神情哀傷,他在認屍後前往警署助查。案件交由葵青警區刑事調查隊跟進。

記者昨晨到事發單位了解,拍門無人應門,鐵閘以鐵鏈上鎖,屋內家居環境尚算企理。街坊透露,梁婦與家人平日出入偶有與街坊打招呼,但並不熟稔,又指梁婦行為舉止皆正常,未見異樣,且未曾聽聞有人在大廈後樓梯等地方吸毒。

20140524 - 三歲女染肺炎球菌亡

標題:三歲女染肺炎球菌亡
報章:蘋果日報
網址:報導原文網址


肺炎球菌奪去來港求診的內地女童性命,為本港今年首宗有關感染的死亡個案。一名居住廣東東莞的三歲女童,本月中出現發燒和咳嗽,之後呼吸困難,她帶病來港到威爾斯醫院求醫,同日搶救不治,證實感染肺炎球菌。女童未曾接種肺炎球菌疫苗,為本港今年第22宗有關感染個案。市民做好防控措施,有助預防中招。
衞生防護中心表示,女童過往健康良好,她於本月17日出現發燒和咳嗽,其後情況惡化至呼吸困難。21日、即本周三到威院急症室求醫,即時入住兒科深切治療部搶救,同日死亡。血液樣本顯示她感染肺炎球菌,暫未知是哪個血清型及有否抗藥性。資料指,女童在內地上學,其家人無相關症狀,個案會通報內地衞生部門作跟進。

今年共接獲22宗個案
連同上述個案,本港今年共接獲22宗有關侵入性肺炎球菌感染的個案。2010年至去年,5歲以下兒童因肺炎球菌死亡的個案分別有2宗、2宗、3宗及2宗。
防護中心發言人表示,肺炎球菌主要經患者咳嗽及打噴嚏,或近距離親密接觸傳播。家長若發現子女出現呼吸道感染症狀,即使已接種有關疫苗,也應盡快求診。

20140524 - 德怡學童 斥政府嘆慢板

標題:德怡學童 斥政府嘆慢板
報章:蘋果日報
網址:報導原文網址


天水圍德怡中英文幼稚園約30名學童昨聯同家長到立法會外請願(圖),不滿教育局對他們爭取原區重置一事嘆慢板。他們帶同四張摺凳,其中一張貼上「齊心」二字,諷刺梁振英班子違諾未有落區體察民情,並於摺凳上撒泥,以示梁振英摺凳承諾已死,因此要埋葬它;其餘三張則諷刺局長吳克儉、副局長楊潤雄和常秘謝凌潔貞拒與家長溝通。
發起行動的德怡家長關注小組不滿當局仍只着家長找學位給子女轉校,昨向教育局發出最後通牒,警告若吳克儉繼續視若無睹,數百學童將於新學年於「街頭」接受德怡教育。

20140523 - 媽媽不堪兒子當街扭計「剎那間好㷫」 塞3歲仔入垃圾桶

標題:媽媽不堪兒子當街扭計「剎那間好㷫」 塞3歲仔入垃圾桶
報章:蘋果日報
網址:報導原文網址


年幼子女鬧情緒,在大庭廣眾大吵大鬧,挑戰父母的情緒底線。一名媽媽日前不堪兒子在街上扭計,氣憤之下竟將未夠3歲的兒子塞進垃圾桶懲罰及洩憤,被途人拍照。有街坊質疑這位「非常媽媽」做法不當,認為如此教仔可能適得其反。
記者:林社炳 陳凱迎

本報接獲市民提供相片及資料,指前日下午在西環水街,目擊有家長兩度抱起正在大吵大鬧的年幼兒子,強塞進街上食環署的垃圾桶。從讀者提供的相片可見,一小童下身在垃圾桶內,上半身伸出,表情似在哭鬧,被指是小童母親的女子背向鏡頭,未見樣貌及情緒表現。

幼童大喊 途人側目
目睹事件並拍攝照片的聖保羅書院學生稱,當時幼童在垃圾桶內大喊,途人側目但未有介入,後來非常媽媽將兒子抽出,拖行他走到第二個垃圾桶再放入,約半分鐘後取出稱「睇你仲敢唔敢!」他說目睹事件感到心酸。
記者昨日重返水街現場,目擊經過的雜貨店東主何先生說,前日看見該女子抱起不聽話的兒子,塞進近第三街的垃圾桶,後來讓兒子離開垃圾桶,走到近第二街時,再把兒子塞進另一垃圾桶,兒子極力掙扎。何先生說即使孩子在街上扭計,也應該回家才「閂埋門教仔」,絕不應該把孩子塞進骯髒的垃圾桶。
記者在場等候,看見該「非常媽媽」拖着兒子,接在附近學校就讀的女兒放學回家,沿路與街坊有說有笑,性情看來平和。記者上前表明來意,給她看讀者提供的照片,她承認是相中人,稱丈夫姓胡,來港從夫定居幾年,在港誕下幼子。
看來約40歲的胡太說兒子現時2歲9個月大,平日最喜歡到超市和街市,前日接長女放學後遇上天雨,沒有到超市,兒子便在街上大吵大鬧,不願回家,「(當時)剎那間好㷫,控制唔到自己,真係好想喊,個仔真係激死人。」
胡太續說:「佢(幼子)真係好曳、好難教,我迫不得已先咁做(把兒子塞進垃圾桶)。」

街坊:做法很野蠻
胡太稱很想教好兒子,話沒說完,兒子便拉着她要走,記者問他是否激怒媽媽,他靠近媽媽身旁沒有作聲,胡太長女也不願媽媽與記者多談。
家長歐太對胡太做法不以為然,認為不應把不聽教的子女塞入垃圾桶作懲罰,旁人看來會覺得做法很野蠻,指這樣做肯定是反面教材,只會令子女感到受侮辱,內心不服氣,「你係大人,我係細路,唔可能唔聽話。但暗地裏,可能會重蹈覆轍。」



標題:對孩子指示要清晰
報章:蘋果日報
網址:報導原文網址


家長一時「火遮眼」將孩子塞入垃圾桶,會否構成虐待兒童?防止虐待兒童會總幹事何愛珠認為,除非對兒童身心構成嚴重傷害,否則單一事件難判斷是否虐兒。何認同,該家長的行為「過咗火、唔能夠接受」,但亦要了解同類行為是否經常出現,以及家庭背景,不能一概而論。
何愛珠表示,2至3歲的兒童並不難教,家長日常對孩子指示清晰、語氣肯定,「例如出街前講清楚,唔可以中途扭計要去第二度」,如孩子表現合作,回家後可給予簡單獎勵。

轉移視線可令孩子冷靜
家長也可帶備孩子喜歡的物品,一旦他們在街上發脾氣,可用來轉移視線,令孩子冷靜下來。假如孩子經常扭計,父母為免一時「火遮眼」失控,可先將孩子交由能信任的親友或街坊看管,直至自己「下咗啖氣」;若無計可施,家長應向社工求助。雖然今次事件涉及新移民家長,但何愛珠提醒勿妄下定論,「以前香港冇咁多新移民都一樣有人虐兒,我哋處理嘅個案,睇唔到新移民特別多人虐兒」。
大律師陸偉雄則提醒家長,現今社會不容許兒童被嚴重體罰,疏忽照顧兒童亦屬虐兒,管教兒女應與時並進,切勿因一時衝動傷害孩子。

20140523 - 1,700人聯署撐小童群益會

標題:1,700人聯署撐小童群益會
報章:蘋果日報
網址:報導原文網址


香港小童群益會因協辦支持同志的活動,繼續受狙擊。聲稱不會阻止小童群益會支援性小眾的正義聯盟,昨到該會灣仔總部抗議,指過去兩周接獲逾百宗家長投訴,質疑該會協辦同志活動,及協助家庭計劃指導會製作宣傳安全同性性行為的教材。團體「同志公民」譴責正義聯盟。

李偲嫣續狙擊
小童群益會早前發出聲明,指該會倡議平等包容,對同志運動沒有立場。昨日正義聯盟六名成員到該會總部抗議,高叫「不要小童變成小『同』」等口號。
聯盟召集人李偲嫣聲稱,過去兩周接獲約190宗家長投訴,質疑該會協辦同志活動及推出的「性向無限計劃」。也有家長質疑家計會的教材,涉及如何進行安全同性性行為,但事前沒有諮詢家長意見。
李透露聯盟下一步會「接見」該兩個機構,要求他們釋除家長疑慮。因該兩機構資源來自政府或市民捐款,聯盟會向教育局及勞工及福利局反映,要求跟進兩機構有否行政失當。
一群社工上周五發起聯署撐小童群益會,至昨日已有八個團體及1,700人參與,包括大愛同盟聯合創辦人歌手黃耀明及浸會大學助理教授周耀輝、社會工作學生聯會及多間院校的社工系系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