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227 -兩小學爆流感 44人中招

標題:兩小學爆流感 44人中招
報章:東方日報
網址:報導原文網址


流感高峰期仍未完結,觀塘、九龍城兩間小學爆發流感,共有四十四人出現流感徵狀,所有人毋須入院,現況穩定。

觀塘區的聖公會德田李兆強小學共有廿二名年齡介乎六至十一歲的學童,自本月十四日起出現發燒、咳嗽及喉嚨痛等病徵。而九龍城的民生書院小學部亦有廿二名六至十二歲的學童,自本月廿二日起出現相同流感徵狀,當中十一人曾求醫,全部學童毋須入院。兩校均毋須停課。

21中學生上呼吸道感染
另外,將軍澳的順德聯誼總會鄭裕彤中學自本月十八日起,累積廿一名年齡介乎十三至十七歲的學生,先後出現上呼吸道感染病徵,當中十三人曾求醫。

衞生防護中心於本月九日至十五日間,共錄得五宗學校及院舍流感爆發報告,十六至十九日間更錄得廿一宗報告。

20140227 - 年增7億扶持清貧學生

標題:年增7億扶持清貧學生
報章:蘋果日報
網址:報導原文網址


特首梁振英在施政報告提出扶助清貧學生,新一份財政預算案提出每年額外增加至少7.23億元,資助幼稚園至大學的清貧學生,當中最大部份是將定額書簿津貼額增加一倍,又為全額津貼小學生提供免費午餐。

全津小學生獲免費午膳
新年度整體教育開支預算為754億元,較13/14年的修訂預算少15億元,主要是因減少對種子基金的一次性注資。新年度經常開支增加5.3%,至671億元,佔政府經常開支21.8%;當中額外經常開支有18.18億元,而最大筆新增非經常開支是注資10億元設立基金,長期支援資歷架構發展,如資助機構評核課程或學員到外地觀摩同業工作等。

現屆政府着重扶貧,財政預算案落實梁振英的扶助清貧學生措施,除了增撥3.24億元用於將幼稚園學券面值提高2,500元外,還特別針對清貧家庭,另撥5,300萬元以調升幼稚園及幼兒中心學費減免計畫的上限,惠及近4萬名學童。

領取學生資助計劃下的全額津貼小學生,新學年起將獲提供免費午膳,教育局料6.6萬名學生受惠,涉及開支2.02億元。領取書簿津貼的中、小學生,新學年起也會獲得雙倍津貼額,受惠人數達26萬,每年增加2.8億元支出。

教育局又會增加1.88億元資助清貧大專生,包括為就讀副學位以下課程的學生,設立學費發還制度和提供學習開支定額津貼;以及資助讀副學位至學士課程的學生參加交流,上限每人1.5萬元。

今年透過免試招生計劃北上升入讀指定75所大學和大專的港生,如在中六已領有學生資助計劃,可獲全額資助最多15,000元或半額資助7,500元。最快4月向立法會申請撥款,料可趕及供今年新生申請。

20130226 - 兒童「唔知飽」 要睇醫生治療

標題:兒童「唔知飽」 要睇醫生治療
報章:東方日報
網址:報導原文網址


BB胃口好食得多,媽媽固然開心,不過英國最新研究發現,胃口奇佳兼要花較長時間才「食飽飽」的BB,十五個月大的時候,會較其他BB重兩磅,日後亦較易變肥仔肥妹。十歲以上的小童若經常「唔知飽」,體內肥胖基因亦較多。負責研究的專家提醒,家長如發現囝囝及囡囡特別「擦得」,應調節食物分量或注意進食環境。

好胃口BB 易變肥妹肥仔
英國倫敦大學學院的研究團隊找來一班二○○七年出生的雙胞胎BB,分析他們的飲食習慣,結果發現,飽肚感較少及較易被食物吸引的BB,成長得較快,他們十五個月大時,增磅速度較其他BB快。該學院另一組研究人員則搜集了二千二百五十八名十歲兒童的基因資料,集中研究廿八種與癡肥相關的基因,並綜合成「多基因遺傳肥胖風險」(PRS)指數。結果發現,PRS指數愈高的受訪兒童,體重指數(BMI)較高、腰圍較粗,且多數「食極唔飽」。兩項研究均已刊登在兒科的醫學雜誌。專家建議,兒童若常有食極唔飽情況,可能需接受藥物或行為治療。

20140226 - 香港兒童醫院動土

標題:香港兒童醫院動土
報章:蘋果日報
網址:報導原文網址


政府七年前於施政報告宣佈籌建的兒童專科卓越醫療中心,昨日終於動土,並正名為香港兒童醫院。該院預計於2018年分階段投入服務,主力處理複雜兒科個案,但本港兒科人手緊絀,現時的空缺率更達7%至8%。醫管局指,會透過兒科服務重組應付人手需求,更會派醫生到海外培訓,並加強基因治療服務。

預計2018年啟用
位於啟德發展區的香港兒童醫院昨舉行動土儀式,政務司司長林鄭月娥、食物及衞生局長高永文及醫管局主席梁智仁等均有出席。
該院為全港首間兒科醫院,共設468張病床,2018年啟用後,首階段提供的服務包括兒童癌症、心臟、腎科及深切治療,往後再提供外科、放射及病理服務。
醫管局行政總裁梁栢賢預料,兒童醫院投入運作後,醫管局每年經常性開支將增加九億元。該院啟用後,亦會成為重點科研及培訓中心,除兩間大學醫學院外,也會與衞生署合作,加強基因治療服務;該院另與加拿大多倫多的兒童醫院建立合作關係,提供更多海外培訓機會。
被問到兒童醫院所需的人手數字,梁栢賢只稱「心中有數」,但他承認要先填補現時兒科存在的7%至8%人手空缺。另根據醫管局數字,2010/2011年度、11/12年度、12/13年度的兒科醫生流失率,分別為6.6%、7.3%及6.1%,均高於同期整體醫生流失率;該三個年度整體醫生流失率分別為4.9%、4.4%及4.4%。
梁栢賢表示,會透過重組現有兒科服務,分配人手。此外,2015年起本港每年醫科畢業生將增至320人,2018年起更會增至420人,梁相信發展兒童醫院有助吸引年輕醫生加入兒科。

香港兒童醫院資料概覽
位置:啟德發展區
面積:16.5萬平方米
病床數目:468張
啟用時間:2018年起分階段投入服務
服務:首階段先提供兒童心臟、腎科、癌症和深切治療服務,往後再提供外科、病理及放射科等

20140225 - 童年家嘈屋閉 影響腦部發育

標題:童年家嘈屋閉 影響腦部發育
報章:東方日報
網址:報導原文網址


父母每日「家嘈屋閉」,或增加年幼子女日後患精神病風險。

英國一間大學研究員為五十八名青少年進行腦掃描,發覺在父母爭吵、或面對住屋問題等環境下成長的一組青少年,小腦體積較細小。專家分析,小腦負責緩解情緒壓力及處理感官反應,小腦細小或會較易導致精神病。

英國東安格利亞大學訪問一千二百名青少年,並為當中五十八名十七至十九歲青少年做腦掃描,又讓他們的家長回顧,子女十一歲前曾否面對「童年陰影」,包括被體罰、被忽略或遭受情緒打擊,甚至面對住屋、健康等實際生活問題。

患精神病因素之一
結果發現,廿七名青少年曾經歷類似上述家庭問題,程度由輕微至中等,而他們的小腦較一般同齡人士細小。

專家指出,研究正好顯示兒童在問題家庭環境下長大,或影響腦部發育。以往早有研究證實,小腦發育不全是患精神病因素之一,父母及社會應正視相關問題。

20140225 - 男生袋八達通墮樓 花槽保命

標題:男生袋八達通墮樓 花槽保命
報章:東方日報
網址:報導原文網址


中學男生四樓跳下尋死,幸花槽保命。沙田一名十五歲中學生,昨清晨在住所屋苑的停車場四樓天台花園,疑攀過鐵欄縱身躍下,幸直墮地下花槽,疑泥土及植物缷去部分下墜力,受傷送院搶救,現留醫治療。警方在男生身上只檢獲一張八達通卡,根據資料聯絡其母。獲悉,男生未有上學已一段時間,賦閒在家,最近更出現精神恍惚。警方認為無可疑,正調查其尋死原因。

近日無返學 常心緒不寧
墮樓男生姓林,與家人居於大圍美田邨美致樓一個單位已一年多。據悉,近月家人發現他精神疑出現問題,經常心緒不寧,但又未有察覺他染上不良習慣,故不以為意。據附近街坊稱,林的母親在酒樓工作,但未見過他的父親在寓所出現,每日早上不時會見到他們兩母子到附近酒樓品茗,之後母親便會上班,林則返回家中,寓所間中會傳出吵鬧聲。

昨晨七時許,姓黃(六十歲)保安員,巡經邨內一個多層停車場時,赫見林倒卧在停車場地下花槽,受傷昏迷,面部披血,手腳疑似骨折,花槽石壆旁更留有血漬,多株植物被壓毀,黃大驚慌忙報警,救護員接報趕至,將林送院救治,當時林一度甦醒,抵院接受手術室後,現留院治療。警方在林的褲袋裏僅發現一張八達通卡,未有檢獲遺書,遂憑八達通上的登記資料,聯絡其家人了解。經初步調查,警員相信林由停車場四樓天台,攀過花槽及鐵欄墮下,案件列作企圖自殺案處理。

20140224 - 調查:近半南亞學童曾遭歧視

標題:調查:近半南亞學童曾遭歧視
報章:星島日報
網址:報導原文網址


今年《施政報告》提出支援非華語學生,浸信會愛群社會服務處一項調查發現,南亞裔學童較華裔學童面對更多負面生活經驗,近五成受訪南亞裔學童曾遇遭種族歧視,五成七南亞裔家庭更曾出現家庭經濟問題,但他們大多聯絡親戚或同鄉協助,尋求社區支援比例偏低,團體恐造成更難融入社區的惡性循環,促請政府推行專為南亞裔學童而設的兒童發展基金,並強化「家社校」的合作。

浸信會愛群社會服務處聯同香港教育學院,去年底至上月以問卷訪問近四百七十名高小學生及家長,其中約一百個家庭屬南亞裔。調查發現,四成八受訪南亞裔學童曾遭受種族歧視,五成七南亞裔家庭曾出現家庭經濟問題,較華裔家庭高百分之四點五。

家中曾出現離婚、家人犯罪等壓力事件方面,南亞裔家庭的比例高達八成二,較華裔家庭的六成四,多出一成八。社區支援方面,南亞裔學童獲較佳支援,較華裔學童少百分之五,但六成六南亞裔學童有較佳的家庭支援,比例卻高於華裔學童逾兩成。

十四歲的巴基斯坦裔學生Milan在港出生,從小經常被人稱為「阿差」,「我已經聽到沒有感覺,但不少朋友還是會很難受。」現時就讀中三的他,在專門取錄非華語學生的指定學校完成小學課程,他坦言指定學校的中文課程,只教「你好」等基本問候語,遠遠未達生活所需,「在超市看不明中文標貼,連『買一送一』都看不明白;去茶餐廳亦不懂得點餐,平時很難跟本地人溝通。」

本身對化學與數學感興趣的Milan坦言,深知中文讀寫程度不高,日後升讀大學機會渺茫,唯有將勤補拙,多請教本地同學,期望在綜合中等教育證書(GCSE)中文科考獲佳績,但他不諱言GCSE認受性較中學文憑試遜色,「我希望政府可以為我們提供多些中文課程」。

兒童、青少年及家庭服務高級協調主任張偉光指,南亞裔家庭因文化差異或語言不通,較少得到社區支援,而尋求親戚或同鄉協助為主,「可能造成惡性循環,令他們更難融入社區。」

他建議政府優化兒童發展基金,並為南亞裔學童專設師友計畫,協助他們融入社區,學校亦可引入社區資源,加強南亞裔兒童的社區支援,讓他們從小認識與使用社區中心等服務。

20140224 - 5歲童患甲流入深切

標題:5歲童患甲流入深切
報章:明報
網址:報導原文網址


今年流感高峰以H1N1為主,本港再接獲一宗兒童確診H1甲流個案,事主為一名健康良好的5歲男童,他自上周四起發病,翌日神志不清,上周六入住仁濟醫院,及後轉送瑪嘉烈醫院兒科深切治療部,臨診斷為腦病,現情穩定。

就讀幼園無爆發流感

衛生防護中心發言人表示,該男童居於荃灣,本身健康良好,最近並無接種流感疫苗。男童最近沒有外遊,就讀位於九龍塘的幼稚園亦無爆發流感。

男童自本月20日起發燒和咳嗽,翌日起出現神志不清。他在22日入住仁濟醫院,及後轉送瑪嘉烈醫院兒科深切治療部,其呼吸道樣本經化驗後證實對H1甲型流感病毒呈陽性反應,其臨診斷為腦病。

世衛建議微調疫苗組合

高永文昨出席香港移植學會活動後表示,世衛最近建議2014至15年度季節性流感疫苗所涵蓋的型號略有改變,當局會作調整。世衛早前公布2014至15年北半球冬季的流感疫苗組合,三價疫苗中維持有甲型H1N1和乙型流感,但甲型H3N2由「德克薩斯型」取代去年的「維多利亞型」。

至於早前一名九巴車長感染H1N1死亡,高永文說,前日已跟九巴代表見面,並獲保證巴士駕駛倉及車廂內也有空氣過濾,亦有足夠鮮風供應,希望事件不是因為空氣太差引致。

20140223 - 親子抗議名牌毒童裝

標題:親子抗議名牌毒童裝
報章:蘋果日報
網址:報導原文網址


綠色和平昨到位於海港城的名店「Dolce& Gabbana Junior Store」門外作出親子抗議,不滿該品牌出售的個別童裝衫帶有毒化學物,有機會影響兒童健康。參與抗議的成員包括四名一至六歲兒童,他們頭戴皇冠,裝扮成小國王,促請D&G停用有毒化學物製衣,保障兒童安全健康。

八名綠色和平的成員昨在有關店舖門外,拉起寫上「我們不穿毒衣」、「立即去毒」等橫額,諷刺D&G出售的童裝衫帶毒,希望惹起本港市民的關注。

綠色和平全球抗爭
綠色和平早前發表報告揭發,部份著名品牌的童裝衫含有毒物質,當中包括在海港城D&G專門店購買的一件純白色童裝t-shirt。報告整體驗出的有害化學物,包括「鄰苯二甲酸酯」、「全氟化學物」等,長期吸收可干擾身體的內分泌,有機會影響兒童發育和成長,化驗結果令人震驚。

綠色和平促請全球關注事件,並在世界各地發起抗議活動,包括意大利、德國、俄羅斯等,促請涉及的著名品牌承諾盡快停用有毒物質製衣。

20140223 - 照顧子女學業家長減社交逼辭工

標題:照顧子女學業家長減社交逼辭工
報章:太陽報
網址:報導原文網址


「七份讀書報告、十張工作紙、仲要填顏色」,以上是一名幼稚園學生的長假期功課,為協助子女應付學業,有家長決定辭職,結果令不少港爸港媽被批評為「怪獸家長」,一項調查就發現,逾七成家長因照顧子女,大幅減少與另一半及朋友的相處時間、六成半寧放棄自己興趣、兩成半甚至會辭職照顧子女。
香港家庭教育學院本月中進行「現代父母教養趨勢調查」,合共訪問了八百三十七名家長,當中逾九成子女正就讀幼稚園。結果顯示,逾七成家長因照顧子女,減少與另一半及朋友相處時間達一半以上,兩成六家長平均每星期花九小時以上為子女處理功課,八成四曾因子女學業感到情緒困擾。

港媽鍾太育有一子一女,其中四歲長女現就讀幼稚園低班,每逢長假期,女兒也要做大量功課,靠她自己根本無法完成,故日前已決定辭去售貨員一職,專心照顧子女,她表示,雖然「聽過有啲『太開心』嘅幼稚園,但小朋友畢業後連二十六個英文字母都唔識,但一上小學就學現在式同過去式,根本追唔到。」故寧願選擇一些功課較多的幼稚園。

香港家庭教育學院總監狄志遠指,家長在管教子女之餘應學習平衡生活,避免太專注於子女成長。




標題:84%家長因子女學業感困擾
報章:成报
網址:報導原文網址


香港家庭教育學院與EVI兒童教育資訊網在本月訪問837名就讀幼稚園至高小子女的家長。結果顯示,超過七成受訪家長,會因為子女,而大幅減少與另一半和朋友的約會時間,65%家長因子女放棄自己興趣;有84%受訪家長曾經因為子女的學業感到情緒困擾。

調查結果顯示,大部分家長不僅為子女放棄私人時間和興趣,其中有45%早在懷孕時,已經會花錢為子女安排胎教,另有46%的家長曾花半年以上籌備子女入讀學校的事宜。
有份出席發布會的行政會議成員羅范椒芬表示,當年她任職教育局時推教改,希望學生可以輕鬆學習,愛上閱讀,不被學習壓力影響到不喜歡學習。當年主題「樂善勇敢」就是希望兒童對學習「樂此不疲」。看到現今家長及子女的壓力,她亦感到遺憾。

育有兩名子女的家長鍾太居於屯門,去年她曾為女兒可就讀心儀學校,而通宵三日三夜排隊。快將四歲的女兒正就讀幼稚園低班,在剛過去的新年假期,學校已給予了七份閱讀報告和10張工作紙,她日前辭去售貨員工作,全職照顧子女。

籲家長輕鬆面對子女成績
羅范椒芬認為,即將實施的幼稚園統一派位,正是避免家長再排通宵,而幼童就讀幼稚園時不應有功課,學童於幼稚園升上小學時,小學應設有緩衝期,讓學童先適應學習。
香港家庭教育學院總監狄志遠認為,家長為子女報讀學校時,應以子女的能力作考慮,不應只顧名牌效應,同時亦應輕鬆面對子女的學業成績,而更多培育子女的性格和價值觀。

20140223 - 84%家長因子女學業感困擾

20140222 - 狎中一女生囚21日 小學教師保釋上訴

標題:狎中一女生囚21日 小學教師保釋上訴
報章:明報
網址:報導原文網址


已婚小學男教師被指在港鐵車廂尾隨12歲女生,並用下體碰撞對方臀部,女生因驚慌而不敢出聲反抗,男教師被在場監視的警員拘捕。他早前經審訊後,昨於九龍城裁判法院被裁定一項非禮罪成,判處監禁21日,但獲准保釋等候上訴。

港鐵車廂尾隨 下體壓事主臀部

被告梁進豪(31歲)於葵涌聖公會仁立小學任教,現已被停職。他被控於去年10月22日,在一輛由太子站開往石硤尾站的港鐵列車內非禮中一女生X。拘捕被告的便衣男警早前供稱,案發時他與一名女警發現被告在港鐵「遊車河」,先由九龍塘站乘車往太子站,其後又在太子站轉車往觀塘方向。

列車行駛往石硤尾期間,男警見到被告雙腳分開站在X後方,隔褲子把陰莖「頂前」貼近X尾龍骨位置。X向前移動半步,被告再上前緊貼X。直至列車到站,被告才繞過X下車,隨後在月台被男警員拘捕。

被告早前自辯時否認以下體撞X,解釋案發當日原打算到大埔岳母家中替其修理電腦,但途中改變主意,打算折返深水買零件,因拿不定主意才在港鐵徘徊。

【案件編號:KCCC133/14】

20140221 - 養子女到讀大學 要花860萬

標題:養子女到讀大學 要花860萬
報章:經濟日報
網址:報導原文網址


在香港養大一個小朋友究竟要花費多少?最新估計指,中產家庭撫養子女到大學畢業,需550萬元,若計算通脹更高達860萬元,遠高於英國及新加坡。
養兒開支之巨嚇怕年輕夫婦,至2031年,生育率仍處於1.19的低水平,有研究建議加強移民政策。
有學者直指,教養子女不應以金錢來衡量,明言「家長教育」,才是本港現時需要的。
智經研究中心根據最新的生活水平估計,現時一個中產家庭由小朋友出生到大學畢業,養育費用高達550萬元,如把通脹計算入內,到子女大學畢業時,總「成本」更達860萬元。
星養兒開支300萬 英200萬
而在新加坡,養兒育女的開支大約為300萬港元,至於在英國撫養一名子女到18歲大時,約只要200萬港元。
該中心副主席劉鳴煒指出,即使政府提供經濟誘因,亦難以提高本地生育率:「就算俾兩、三萬元生育津貼,但養大個小朋友要幾百萬元,根本幫唔到夫婦。」
對於養大子女需要花逾500萬元,嶺大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何濼生直言,教養子女並非以錢行先,強調關鍵是精神及時間,「個數根本無譜,因為視乎你如何花錢,你話要再多些都可以。」
他認為,「家長教育」才是現今香港缺少的一環,不少父母不懂與子女相處,遑論建立親子關係,「好多人是『無符』,教細路教到驚,不知如何與他們溝通。」
學者:家長教育 才最重要
事實上,開支大,窒礙港人選擇多生育。根據智經研究中心最新發表的《香港至2030年的人口及人力需求》研究報告,到2031年,本港生育率將只有1.19,遠低於更替水平、即每名婦女要生2.1名子女。
報告又指,屆時本港人口遇到的其他3大挑戰,包括人口老齡化,即每1,000名年齡介乎15至64歲的人士,就要撫養578名年齡15歲以下及65歲以上的人士;其次是勞動力萎縮至350萬人,並需要額外50萬勞動人口;以及難以吸引及挽留人才。
報告建議,政府應檢視移民及入境政策,鼓勵有財力及教育水平高的雙非家長有秩序地來港,並吸納東南亞鄰近國家的專才,以及吸引海外港人回流等。
新移民生育高 人口勿設限
劉鳴煒解釋,根據英國及澳洲的經驗,新移民女性的生育率較本土女性高,加上透過各種移民及入境政策,政府可以控制輸入優質人才,因此,加強移民政策既有助本港提高生育率,亦能補充優質勞動力。
要吸引大量的移民來港,劉認為首先不需要為本港人口設定上限,「人口上限只是一種排斥主義的講法……香港一直都在發展,會起新樓、會重建,有能力容納更多人。」
劉鳴煒認同人口政策「不單是一盤數字」,政府需要考慮港人感受,以達致社會共識。
他呼籲政府應該先詳細檢討目前的人口政策,以及計算人口政策所需要涉及的財政收支,包括經濟生產力數字、醫護開支等。

20140220 - 切指男嬰上訴 陳以誠醫生賠錢增加

標題:切指男嬰上訴 陳以誠醫生賠錢增加
報章:東方日報
網址:報導原文網址


有「兒歌醫生」之稱的醫學會副會長陳以誠,被指在○九年替當時十四個月大男嬰治療其手傷時有疏忽,令對方最終需切除受傷右手無名指一節指頭。其父母及後替兒子入稟高院向陳索償六百卅多萬元,早前只獲判賠償約卅一萬多元,父母不服提出上訴,並願將索償金額調低至二百多萬元。

上訴庭昨頒下判詞,裁定其中兩個索償項目的賠償額可提高,令總賠償額增至約五十二萬元;並下令陳需支付上訴一方的一半訟費。

31萬增至52萬
上訴人是現年五歲多的截指男童羅彥博(譯音),由父羅耀偉及母林寶儀代表入稟,被告人陳以誠。上訴一方的律師指原審法官曾在庭上表示男童父母索取金額過多,會令人覺得原審官對該對父母有偏見並影響裁決。但上訴庭指上訴人事後亦願把金額調低至二百多萬元,可見原審官說法沒有偏頗。

至於痛苦傷害賠償方面,原審判男童可獲十七萬五千元屬過低,上訴一方指男童因年幼,事件對他可能有長遠影響,上訴庭遂判此項目增至廿七萬五千元;有關裝配義肢方面,原審判男童可獲二萬元,惟上訴庭認同直至男童成年後,手指受傷地方仍需佩戴義肢,但並非一輩子要佩戴,由於義肢需不時更換,故把此項目增至十二萬五千元,其他項目金額則維持原判。而有關男童父母因要照顧兒子而有損失,須向陳索償的案件則排期待開。

案件編號:CACV 276/2012

20140219 - 限制雙非奏效 人口增長放緩

標題:限制雙非奏效 人口增長放緩
報章:太陽報
網址:報導原文網址


本港人口增長放緩,政府統計處昨公布,截至去年底,本港人口逼近七百二十二萬人,較前年增加四萬一千八百人,增長率為百分之零點六,較一二年的百分之零點九增長率為低。
去年大約有五萬七千一百名嬰兒在港出生,較前年大幅減少了接近三萬五千人;去年單程證持有人的移入數字為四萬五千人,亦較前年減少了九千六百人。嬰兒出生數目減少,估計是與港府去年初在私家醫院限制雙非孕婦在港產子措施有關。
統計處最新人口數據顯示,截至去年底,本港人口的臨時數字為七百二十一萬九千七百人,當中六百九十九萬多人為常住居民,逾二十二萬人為流動居民。

20140219 - 初小生普通話 差過幼園生

標題:初小生普通話 差過幼園生
報章:晴報
網址:報導原文網址


學普通話日漸成為潮流,有調查指,小學一年級至三年級的學童,在一項普通話測試上合格率低於就讀幼稚園的學童4%,將「機場」說成「雞腸」,「洗」讀成「死」,聲調混淆,笑料百出。

新中華協會去年底至本年初,為本港520名年齡由2歲至11歲的學童,針對聽、講、讀、寫、思考五大範疇,分批進行普通話水平評估測試,結果發現,小學一年級至三年級的組別,較幼稚園二年級至三年級的組別合格率低4%,同時更有逾10%不合格。測試發現,小學一年級至三年級的學童,遇到的問題如在辨音方面較差。

港人最難發第三聲第四聲
新中華學術研究中心課程主任王紅燕說:「在語音方面,港人最難發出第三聲和第四聲,舉例『機場』的『場』要發第三聲,但會讀成第二聲,變成『雞腸』;『出嫁』的『嫁』要發第四聲,會讀成第一聲『出家』。」此外,還有一些聲母混淆,如「洗」會讀成「死」。
新中華學術研究中心總主任陳俊賢認為,情況反映學童從幼稚園過渡至初小時,未能很好適應使用普通話教授中國語文科(普教中),甚至出現成績下降。至於應否推行「普教中」,陳俊賢說,「普教中」是現時教育的大方向,在不少小學推行,然而一般幼稚園學生在小學時,未必會留意該校是否以普通話教授中國語文科:「如幼稚園階段無學習普通話,小學進行『普教中』便會難以適應。」




標題:機場變雞腸 港童普通話「說歪」
報章:東方日報
網址:報導原文網址


普通話的重要性與日俱增,但有專辦普通話水平測試的教學機構指,本港學童常犯語音錯誤,把聲調、聲母調混,「機場」讀成「雞腸」、「水流」變「水牛」,又誤會「將廣東話個音講歪少少,就係普通話」,令人啼笑皆非。新中華學術研究中心總主任陳俊賢表示,港童宜從小建立普通話根基,又指學校以普通話教授中文的好與壞,屬見仁見智,但認為「普教中」有利提升學童書寫能力。

初小組合格率較幼園組低
中心的課程主任王紅燕指,港童學習普通話時常見語音混淆通病,將「洗」唸為「死」,誤將聲母錯配;又常把廣東話與普通話詞彙混為一談,如廣東話的「雪櫃」應用於普通話應為「冰箱」;語法常現次序倒轉,輕聲及兒化等語音規則亦未能用得其所。

新中華協會昨公布一項與上海復旦大學合作的普通話基本能力評估結果,發現去年底至本年初接受評估的五百二十名本地兩歲至十一歲學童中,初小組的合格率較幼稚園組低,前者合格率八成六,後者達九成,反映學童由幼稚園過渡至小學時,學生的普通話能力或未能適應學習需要。

20140219 - 環團:港購LV D&G童裝含毒物

標題:環團:港購LV D&G童裝含毒物
報章:明報
網址:報導原文網址


綠色和平繼上月中揭發12個品牌的童裝樣本殘餘有毒化學物質後,昨再公布化驗27件童裝和童鞋樣本,44%驗出含有壬基酚聚氧乙烯醚(NPEs),涉及8個國際品牌,可影響免疫及生殖系統。

綠色和平測試了的8個品牌童裝樣本,包括 Dior、D&G、Giorgio Armani、Herms、LV、Marc Jacobs、Trussardi及Versace。檢測結果顯示,44%樣本檢出NPEs,當中兩款購自香港的LV Toucan S童裝球鞋和D&G童裝襯衣樣本,驗出每千克含370毫克和6.1毫克NPEs,主要在意大利生產。綠色和平要求政府改善對有毒化學物質的監管政策,從源頭規管生產鏈。

LV:產品符合國際標準

歐盟自2005年起,禁止成員國生產衣服時使用多於0.1%成分的NPEs。LV香港區發言人回應,顧客安全和環境保護是公司長期優先處理事項,非常重視事件,強調所有產品均完全符合國際環境和安全標準;D&G發言人表示暫時未有回應。綠色和平項目主任連佩怡說,上月發表相關調查後,至今已有Burberry及Primark兩個品牌承諾在2020年前淘汰童裝物料使用有毒化學物。



標題:3,300元LV童鞋有毒 8奢侈品牌上榜 長着損生殖系統
報章:蘋果日報
網址:報導原文網址


綠色和平再發現多個知名品牌童裝殘餘有害化學物。檢測的8個品牌、共27個樣本中,44%被驗出含可影響免疫及生殖系統,並被歐盟禁用的壬基酚聚氧乙烯醚(NPEs),包括Dior、 Louis Vuitton(LV)、Hermès
等。3,300元的LV童裝波鞋、1,000元的D&G童裝T恤都「有毒」。不少有毒童裝標示歐洲生產。
記者:朱雋穎

綠色和平昨再揭發八個奢侈品品牌童裝有毒,包括Dior、Dolce& Gabbana(D&G)、Giorgio Armani、Hermès、LV、Marc Jacobs、Trussardi及Versace。結果顯示27個樣本中,59%殘餘最少一種有毒化學物,即NPEs、銻、塑化劑或全氟化合物(PFCs)。單以用於鎖定顏色的NPEs計,就有44%。長期接觸,有機會影響生殖或免疫系統。
疑用違法配方生產
抽驗於去年5至6月進行,樣本購自全球10個國家或地區。綠色和平項目主任連佩怡指出,2005年起歐盟禁止成員國生產衣服時使用多於0.1%成份的NPEs。
是次抽檢的童裝大部份標示產自歐洲,意大利就佔10件;當中7件含NPEs,儘管殘留量未超標,但部份樣本,包括LV的一雙芭蕾舞鞋,其NPEs含量於每千克樣本含量高達760毫克(即0.076%),顯示生產商可能用了違法的配方生產衣服。

兩件樣本購自香港
兩件「有毒」樣本購自香港,包括3,300元的LV童裝波鞋,每千克樣本中含370毫克NPEs;而1,000元的D&G童裝T恤,每千克樣本也含6.1毫克NPEs。
海關回應表示會對報告作出了解。LV回覆時強調所有產品符合國際安全及環保標準,鞋款都在意大利生產,惟部份原料可能來自其他國家,會要求供應商嚴格遵守規定。D&G回覆稱暫時未有回應。Dior及Hermès在截稿前均無回覆。

20140218 - 學童快樂指數上升

標題:學童快樂指數上升
報章:太陽報
網址:報導原文網址


嶺南大學連續第二年調查學童快樂指數,十分為滿分,去年高小至初中學生的總平均分達七點二三,較前年的六點九一上升,當中以初中生升幅最明顯,小四及小六學童的快樂指數不升反跌。隨着學童成長及升班,快樂指數隨之遞減。負責研究的學者相信,學童快樂指數上升,或與學童更積極投入生活及擁有清晰人生目標有關。但學童面對與日俱增的學業及課外活動壓力,難以負荷。

香港嬰幼兒發展研究基金會委託,嶺大公共政策研究中心去年問卷訪問逾千名小四至中三學生。調查顯示,去年的整體平均快樂指數較前年增加零點三二分。但小四及小六學童的快樂指數分別略減零點四一及零點三一;而年齡及年級愈高,快樂指數趨下跌。

嶺大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何濼生認為,快樂指數高達七分以上,令人鼓舞,反映兒童於競爭激烈的環境下仍感快樂,且亦能積極投入生活,及對個人目標付諸實行。但值得注意的是,學業及課外活動壓力為學童帶來負面影響,「好多課外活動唔係學童自願參加,純粹用嚟整靚個人履歷,壓力難免大增」。高小學童面對接踵而來的呈分試及升中派位,情緒備受困擾。他續指,家庭關係是快樂重要關鍵,建議家長與子女多溝通,減少打罵,有助建立快樂情緒。

20140218 - 屋邨兒童樂園變賭場

標題:屋邨兒童樂園變賭場
報章:東方日報
網址:報導原文網址


有連鎖兒童遊戲中心在領匯轄下多個公屋商場設有分店,近日被揭引入角子機等富博彩成分的遊戲機,吸引邨內兒童及家長日夜流連,甚至大額「下注」。民政署承認有關遊戲機在未經准許下營運,但警方卻稱查無所獲。立法會議員直斥當局監管不力,令兒童遊戲中心淪為孕育「小賭徒」溫床,亦不滿領匯任由懷疑違規場所進駐屋邨商場,有違社會企業責任。

有街坊一日輸二千元
羅小姐早前與侄兒到深水埗一個公屋商場內的兒童遊戲中心遊玩,竟見場內設有多部常現於賭場的角子機,同時發現不少「遊戲機」具有博彩成分,質疑遊戲中心有違規之嫌。

記者曾到該兒童遊戲中心分別位於沙田、深水埗及黃大仙的屋邨商場分店了解,發現店內有大量角子機,且玩法與一般賭場所見相同,以投入代幣或以積分卡下注,待圖案隨機停定後,按猜中圖案連線數目及賠率「派彩」。現場亦有不少「遊戲機」玩法與角子機類同,雖然「彩金」並非現金,但玩家可獲獎品或指定積分卡充值額。有街坊直言曾「一日之內輸咗二千蚊!」

家長與子女各自玩樂
期間記者除見有長者全神貫注地玩角子機,亦有家長帶同子女入場,大家「各有各忙」,有主婦擠到近年大熱的打魚機耍樂,將坐在嬰兒車上的幼兒丟到一旁,更有小學生與其他兒童熟練地到一部玩法類似俄羅斯輪盤的遊戲機「下注」。

「呢類賭博遊戲絕對唔應該出現喺小朋友入得嘅地方!」立法會議員王國興炮轟民政署現有發牌準則與監管過分寬鬆,作為執法部門的警方更責無旁貸,要求加強巡查。王國興又不滿領匯作為業主,卻任由懷疑違規場所進駐商場,有助長屋邨賭風之嫌。

香港戒賭中心總幹事胡炳泉稱,含有賭博成分的遊戲機容易令兒童構成心癮,成年後極高機會成為病態賭徒。胡又批評當局容許兒童遊戲中心設置上述遊戲機,變相任由兒童「合法」地接觸賭博。

民政事務總署發言人證實,上述兒童遊戲中心持有有獎娛樂遊戲牌照,但場內的角子機、打魚機及玩法如俄羅斯輪盤的遊戲機俱不在牌照許的可營運遊戲名單上,已將個案轉介警方調查。

不過,警方發言人卻表示,經巡查後未發現有違規的情況。

20140218 - 患產後抑鬱 常與母爭吵 少婦抱B出走界手自殘

標題:患產後抑鬱 常與母爭吵 少婦抱B出走界手自殘
報章:蘋果日報
網址:報導原文網址


年紀輕輕便是兩子之母的23歲少婦,兩段情無疾而終,導致患上產後抑鬱症,她前晚因照顧幼子問題,與母親在天水圍住所發生激烈爭吵,帶着五個月大幼子出走,母親其後在輕鐵天恆站發現女兒蹤影,少婦竟棄下男嬰,憤而在行人天橋上界手自殘,終被勸服送院檢驗。
記者:陳偉良 張家豪

遇人不淑的23歲少婦姓梁,事後被送往屯門醫院留醫檢驗,院方昨安排駐院社工會見梁婦的母親及男嬰,商討善後安排。

45歲已榮升外婆的羅母慨嘆,女兒自中學時期開始性格反叛,經常早出晚歸,其後珠胎暗結,誕下一名嬰兒,惜她與男友年紀太輕,未能處理小生命,嬰兒最後交男方家人照顧,至大約一年多前,她再度另結新歡,懷有第二胎,惟新男友不認是他經手,結果女兒5個月前誕下小生命,並跟隨母姓在天水圍俊宏軒5座一單位與羅母一同生活。

羅母續稱,兩次戀愛失敗經驗令女兒抑鬱成疾,誕下孻子後患有產後抑鬱症,母女關係更因男嬰照顧問題勢成水火,頻頻吵架。

外婆攜孫見社工
前晚7時許,母女兩人再就男嬰照顧問題爭吵,梁女情緒激動,一邊手抱五個月大的兒子,另一邊手持鐵盤報紙入房,羅母擔心女兒燒炭自殺報警,梁女知悉後又帶着兒子離家出走,不知去向,羅母屢尋不果,遂乘警車四出找尋女兒及外孫,但無果。

至晚上11時,羅母自外返回,赫見女兒抱着外孫出現在輕鐵天恆站外,坐在長凳與友人聊天,惟一見她出現,梁女便棄下嬰兒不顧而去,直至半小時後有途人發現梁女在香港濕地公園輕鐵站附近一個行人天橋界手自殘,由警員及友人到場勸喻一番,才肯走上救護車送院治理。
羅母坦言就撫養外孫問題,與女兒關係日趨惡劣,更恐激發情緒病,擔心長遠難以照顧外孫,她昨早帶外孫往屯門醫院注射疫苗,並與醫院社工商討下一步對策。


標題:少婦為啖氣 抱B離家嚷自殺
報章:東方日報
網址:報導原文網址


初為人母的九十後女子,疑因教仔問題前晚在天水圍寓所與母「吵大鑊」,竟抱着五個月大兒子離家,聲稱要自殺,其母與她失去聯絡,恐愛女做傻事釀悲劇,慌忙報警。警方亦立刻呼籲市民協助找尋,昨清晨終在附近尋回母子,少婦曾經割腕需要送院治療。

與母親為「湊仔」大吵
女事主姓梁(廿三歲),與五個月大兒子及姓羅(四十五歲)母親,同居於天水圍天瑞路俊宏軒一單位。前午梁女與母親疑為「湊仔」方法各持己見,母女大吵一場,梁女突然情緒激動,向母親聲稱會自殺,隨即抱着兒子奪門離去,其母多次致電女兒不果,前晚七時許,恐女兒及外孫安危,致電報警。

昨凌晨零時許,羅婦在輕鐵天恆站對開發現女兒及外孫,梁女將其子交給母親照顧後離開,羅婦疑制止但不果,遂通知警方。至昨日清晨有途人在輕鐵濕地公園站附近一天橋發現梁女,正以利刀割腕自殘,警員趕抵,發現她左腕有傷痕,惟她拒絕送院,又表示要吸煙,又稱要冷靜一下,警員及趕至男友人在旁勸解,擾攘十五分鐘後,警員見其情緒仍然未平復,遂聲稱要綁起她送院,梁女聞言後終於乖乖由救護員送院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