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731 - 10年來問題無改善  幼童蛀牙平均2.1隻

標題:10年來問題無改善 幼童蛀牙平均2.1隻
報章:蘋果日報
網址:報導原文網址

研究於09年進行,有700名來自7間幼稚園的學生參加,由兩名牙醫為參加者進行口腔健康檢查,家長則需填寫相關問卷。研究顯示49%學童曾經或在檢查時發現蛀牙,平均未處理蛀牙數目為2.1隻,男童較女童嚴重有2.4隻。

研究發現家庭收入低、父母教育程度與護齒常識低、幼童是由祖父母或其他人照顧、幼童三餐正餐以外再吃兩次或以上零食及單親家庭等,均是增加蛀牙數目的高危因素。
例如家庭收入為兩萬元或以上,幼童平均蛀牙數目是2.1隻,但低於一萬元則有2.8隻;父母有大專教育程度的幼兒平均約有1隻蛀牙,但只有小學程度則增至2.9隻。
研究更發現隨着兒童年齡增長,有蛀牙的比率也越來越高,4歲幼童41%有蛀牙,5歲升至48%,6歲更大增至64%,內地來港兒童的蛀牙問題也較嚴重,平均有3.5隻。

家長護齒常識不足
負責研究的港大牙醫學院社區及家庭牙醫臨床副教授朱振雄表示,今次是該學院繼99年後第二次進行幼兒蛀牙情況研究,發現幼兒的蛀牙無明顯改善。他舉例上次研究4歲幼童只有1隻蛀牙,今次發現平均達2.1隻,臨床更曾發現有幼童已「滿口爛牙」,顯示家長的護齒常識不足。

他提醒父母幼童蛀牙其實可以避免,建議要在一歲前已培養子女早晚刷牙的習慣,但由於幼兒手部未發育完善,其間父母要幫忙補刷,並定期帶子女接受牙科檢查,減少平日吃零食次數等,均有助降低蛀牙風險。

為提高幼兒工作者及學童對護齒的認識,該學院近期曾到訪逾100間幼稚園舉辦口腔健康講座,並與東華三院及保良局等機構合作,為老師提供護齒教育。

20130727 -逼婚不遂 喪男斬死女友殺仔女

標題:逼婚不遂 喪男斬死女友殺仔女
報章:蘋果日報
網址:報導原文網址

【本報訊】一個陰森的雨夜裏,筲箕灣愛東邨愛旭樓一個175平方呎的斗室中,一名內地男子來港向剛喪夫的女友逼婚不遂,竟喪心病狂的大開殺戒,手執大鐵鎚和菜刀將女友活活斬劈至死,一對與女友生的親生子女不斷哀求,亦難阻親父的殺氣,幼子慘被鐵鎚砸頭喪命,女兒躲進床下底亦難逃追殺,死於鎚下。

內地男連殺三母子只為與女友結婚取得一張香港身份證,如今夢碎做不了香港人,也要做香港鬼,他殺人後伴屍兩晚再割脈及開煤氣企圖自殺,直至街坊昨晨嗅到煤氣味報警揭發慘案,疑兇獲救被送院治理,警方列作謀殺案處理。

慘死三母子張桂蓮(33歲)、女兒張丹(9歲)及兒子張倫(8歲),疑兇張文基(38歲)是兩童生父。據悉,桂蓮在家鄉與阿基未婚誕子。06年她嫁給一名年逾80歲的香港男子,三年前來港定居住在愛東邨愛旭樓一單位,丈夫今年初病逝。據悉,阿基希望走出貧窮河源,做個香港人,多次向喪夫的桂蓮求婚不遂,至日前帶同一對子女來港,其間演成三屍命案。

標題:恨做港人恨到癲 內地男逼婚不遂 斬死女友殺仔女
報章:蘋果日報
網址:報導原文網址

【本報訊】一張香港身份證引爆母子三屍倫常慘案。一名廣東河源男子恨做香港人恨到發燒,多年前同鄉女友與他相戀誕下一對子女,其後女友嫁來香港,兩人仍藕斷絲連,至今年4月初女友丈夫病逝,他即要求女友與他結婚以獲香港身份證。日前男事主帶同一對子女來港逼婚,結果因女友「拒婚」而慘遭滅門大屠殺。兇徒斬殺女友與其一對子女後,伴屍兩晚繼而割脈及開煤氣企圖自殺,至昨晨揭發命案,疑兇目前性命垂危。
記者:張培生 馮國良 梁澤岡 文兆麟 劉燕婷

慘成刀下亡魂的女死者張桂蓮(33歲),廣東河源人,案中疑兇張文基(38歲)是她同鄉,兩人早年在家鄉認識,其後誕下女兒張丹(9歲)及兒子張倫(8歲),桂蓮原是兩腳泥巴的耕田婦,8年前她來港探親時認識一名八旬單身老翁,兩人06年結為夫婦,桂蓮三年前獲單程來港定居,搬入愛東邨愛旭樓13樓一個175平方呎單位居住,今年初老翁患癌病逝,她獨住上址。


伴屍兩晚再自殺
消息稱,阿基好食懶飛,在鄉間負責照顧一對子女,多年來一直靠桂蓮寄錢養活,礙於河源貧窮,阿基一直恨做香港人,幻想來港後一朝發達。據悉,阿基今年4月初獲悉桂蓮丈夫病逝後,即要求阿蓮與他結婚,助他取得香港身份證,但桂蓮疑嫌棄阿基不濟,擔心婚後更加辛苦,所以拒絕阿基要求。
可是,阿基並不死心,今年4月持雙程證來港,同月28日凌晨1時左右,阿基再向桂蓮逼婚,兩人發生激烈爭執,最終驚動警員到場調解。數日前,阿基帶同放暑假的一對子女來港,企圖以子女作為逼婚籌碼,大前晚雷雨交加之際,兩人又為此事當着子女面前爭執,其間疑阿基情緒激動,展開滅門屠殺行動。其間有人取出一把鐵鎚向桂蓮狂扑,兩人發生糾纏,有人再從廚房取來菜刀,手起刀落不停地狂劈,向桂蓮斬頸放血,在火遮眼下,一對被嚇得瑟縮一旁的子女,亦遭人用鐵鎚狂扑頭部,幼子當場慘死,女兒躲入床下底亦難逃一死。消息指,有人在斬殺三母子後,伴屍兩晚至昨晨開煤氣及將右手割脈企圖自殺。
至昨晨11時許,鄰居嗅到上址傳出濃烈煤氣味,通知大廈保安報警,警方到查得知戶主身份,得知她在太古城一酒樓當傳菜工,曾致電通知她,惟酒樓指不見她上班,警方於是召來消防員破門入屋,赫然發現廳中滿地血污,桂蓮與兒子昏迷地上床褥上,桂蓮恍如血人,右頸有六吋刀傷,右邊有一把染血鐵鎚,附近電腦枱上則放有一把血迹斑斑菜刀。

昏迷床上面染血
阿基昏迷床上氣若游絲,面部有乾涸血污,事後被送院搶救,現情況危殆。由於現場一片凌亂,當消防撥開部份雜物時,發現桂蓮女兒張丹躺在床下底,但她與母親、胞弟已明顯死亡,毋須送院。法醫及鑑證科人員在場搜證,初步相信桂蓮斬頸喪命,而其一對子女疑被扑死,死去一段時間,因單位開着冷氣,屍臭味不重,稍後會進行毒理化驗,調查三名死者真正死因。
一名女同鄉聽聞慘劇趕赴愛東邨查看,她指桂蓮近日突然失蹤,看到電視新聞即感不妙,趕來證實她三母子遇害,心酸難過。

近年倫常慘劇事件簿
09/2008:
59歲「輪胎大王」疑因欠債及因病,與41歲第二任妻子及不足3歲大兒子,三口在打鼓嶺洋房內燒炭死亡。
04/2004:
45歲男子疑因金錢問題,在天水圍天恒邨住所,涉用刀殺死一對6歲孖女,並與31歲新移民妻子互插同告死亡。
04/2002:
一名從事紡織品出入口生意的夫婦,疑因欠債,在荃灣麗城花園攜同三歲大女兒燒炭自殺亡,事後揭發女戶主懷有三個月身孕。
06/2001:
29歲雙目失明男子疑因自卑,偕分別5歲及7歲子女,在牛頭角樂華北邨家中開煤氣身亡,妻子返家關煤氣掣時引起爆炸受傷。
01/2001:
50歲地盤判頭,在美孚新邨涉揮鎚擊斃妻子、兒子及一名女街坊後,墮樓身亡,其13歲女兒因反鎖廁所內倖免於禍。

資料來源:《蘋果》資料室

20130726- 七歲女夢醒 攀窗叫爸爸 消防員縋繩入屋 父購物回家被捕

標題:七歲女夢醒 攀窗叫爸爸 消防員縋繩入屋 父購物回家被捕
報章:蘋果日報
網址:報導原文網址

一名與父親相依為命的7歲女童,前晚疑被獨留在家睡覺,中途驚醒發現不見了爸爸,遂探身窗外尋父,其間街坊見她危險協助報警,因鐵閘反鎖,消防「飛將軍」要從樓上縋繩而下進入單位,父親其後返家始知惹禍,警方以涉疏忽照顧兒童將他拘捕。今次亦是同日第二宗小童攀窗尋親險墮樓事件。

被捕男子姓許(57歲),任職運輸工人,在內地與年輕廿載的女子結婚,婚後許妻來港團聚,並育有一名7歲女兒,一家三口起初住在長康邨康順樓12樓一單位。惟半年前,他與在旺角小食店工作的妻子感情破裂,其後協議離婚,最近許妻已搬離上址,留下女兒與許相依為命。據悉當女童放假時,許都會帶同女兒在身邊一同開工,但有時亦會將女兒留在家中,許女肚餓時會通知父親叫外賣。

女童並無受傷
前晚約11時,許父趁女兒睡着這空檔落街買東西,其間女童突然驚醒,發慌繞室不斷呼喚父親,並一度找來膠凳踏腳,攀上窗邊探看及大叫爸爸,引起街坊注意,赫見女童在窗邊險象環生,於是報警求助,警方到場時,女童已返回屋內,由於鐵閘反鎖,消防飛將軍只有由樓上縋繩而下,從窗口爬入單位內,發現女童坐在廳內,並無受傷。
不久,許父歸來見到大批警員及消防員始知出事,他解釋因女兒多次落街找他,所以才將她反鎖屋內,他因涉疏忽照顧兒童被捕,事後准予保釋,下月26日到警署報到。
前日早上,深水埗鴨寮街亦發生同類事件。與母親來港僅一個月的4歲新移民男童,起床後赫見屋內空無一人,疑受驚攀出窗外「尋親」,上半身挨着晾衫架半天吊,驚動消防員到場將他救回,其26歲母親事後涉嫌疏忽照顧被捕。


20130725- 1.4萬港男甘做「家庭主夫」

標題:1.4萬港男甘做「家庭主夫」
報章:蘋果日報
網址:報導原文網址

統計處最新調查發現,本港有近1.4萬名男性打破「男主外、女主內」的家庭分工模式,留在家中擔當「家庭主夫」,人數比26年前增加3倍。

數字顯示,這批家庭主夫當中,有1萬人屬已婚,其餘2,100為離婚或喪偶人士,1,800人則是從未結婚男士,當中300人屬20至29歲的年輕人,30至49歲的則有5,200人。

與此同時,女性就業情況則在過去12年「大躍進」,女性僱主人數到去年增至逾2.5萬人,比86年的8,400人,增加近兩倍。但同期男性僱主人數,則由逾10萬人減至9.4萬人。

而35歲或以上的未婚男女人數皆有上升,女性由2001年的76萬,大幅增至去年的92萬;男性則由92萬增至99萬。

20130725 - 專題:10hrs/day 大忙孩的催谷歲月

標題:專題:10hrs/day 大忙孩的催谷歲月
報章:蘋果日報
網址:報導原文網址


香港家庭教育學院本月訪問了800位家長。結果顯示,有七成父母為子女每星期安排逾三小時補習或興趣班。當中兩成半更超過10小時。其實真相更瘋狂,在香港只重高分的教育制度下,不少小孩每日接受10小時密集催谷,這種小孩統稱為「大忙孩」。《爽報》追訪了兩個大忙孩的中產之家,父母為了讓子女升讀心儀小學或趕上課程,安排了一系列活動,幾乎每分每秒都在學習,「唔係要贏人哋,只係唔想比人落後太多」。記者:羅鈺歡攝影:鄧振權、胡智堅

操學術科 「唔想落後太多」

鄭生鄭太分別是銀行管理層及大律師,他們育有一子兩女,每逢周六的活動,就是全家玩「checkpoint」般,一人帶一個小孩到不同地點上興趣班。訪問那天鄭太負責帶五歲次女景瑜,「佢星期六最忙,有四樣嘢學,由朝早10點學到下午6點半」,當中包括圍棋、芭蕾舞、中文班及游泳班。就算平日,除了上學,也有英文班、芭蕾舞班或者鋼琴班安排在不同日子。

鄭太分享心得,說基於哥哥升小一的經驗,發現以前安排太多玩樂興趣班,並不實用,忽略了學術科目,所以到次女就加強了相關內容。「香港幼稚園程度唔高,但一升上小學程度就好深,哥哥小一上學期追得好吃力,好彩之後加返啲中英文學術班,先追得上成績,所以個女喺學術方面要早啲起步」。

她暫時不覺得小孩因活動而太累,「可能三兄妹都差唔多年紀,哥哥同二妹又一齊學圍棋同游水,無時無刻都係玩樂狀態,唔覺得佢哋學嘢辛苦,係見過佢唔鍾意珠算,所以停學,反而最攰係我哋」,鄭生鄭太對望一笑。

鄭太自問不算是怪獸家長,只因香港教育制度是如此重學術,「因為眼見哥哥嘅經驗,先會安排阿妹讀中、英文班,我哋唔係要贏喺起跑線,只係唔想落後得太多。因為到時升小學先追唔上,佢辛苦時,我教佢都好吃力,亦唔想因為學業吵鬧,而影響親子關係,我哋想法係,點解唔及早等佢適應呢!」

考好小學 「唔使飛黃騰達」

家住何文田半山壹號,連太是全職家庭主婦,丈夫是生意人。再懷孕的她還要照顧一子一女。大仔皓揚今年五歲半,是幼稚園二年級生,正為升小一面試「開足turbo」作準備。

訪問當日,皓揚早上7時半便起床,才剛抹完臉,便要換衫上學兼吃早餐,然後到樓下等校巴上學。直至中午12時半放學回家吃過飯,休息片刻後,又要立即換衫去九龍塘上2點的面試班。

面試班之後,皓揚仍非常精靈,還懂得說笑,「今日到我扮校長,同埋學火警常識呀」。之後他要再趕下一場,乘的士前往琴行學琴。途中他開始感覺疲倦,不斷揉眼驅走睡魔,看見兒子這樣,連太也忍不住心痛,「有時見到佢嗰樣好攰都好心痛,見佢坐車時想瞓,只好話就到喇,唔畀佢瞓」。

學完琴,皓揚回家繼續做功課直至吃晚飯,跑足全日的記者正感腳痛,以為今天到此為止時,怎知門鐘又響起,原來輪到英文老師上門補習,就這樣連續10小時折騰到晚上8時,皓揚才可以休息一會,然後沖涼睡覺。

才五歲半,記者問是否忙得過份,連太苦笑道,星期一晚還要練劍術,「劍擊係佢自己揀嘅,唔係我迫」,連太說其實也知兒子辛苦,已經減少了補習班,「本身我有畀佢學畫畫同上中文班,但因為最近有面試班就取消咗,阿囝都問我點解唔畀佢學畫畫,其實我知佢鍾意,但唔想佢太辛苦」。

連太表示明白兒子辛苦,但要考入好學校就要如此,相比其他家長,她已不算最催谷那類,「我哋唔使佢好叻或者飛黃騰達,只希望佢入到間校風好嘅學校,品德好啲。有啲街頭街尾都講唔出名嘅學校,乜嘢背景嘅人都有,真係好驚入咗去,怕佢學壞講粗口返唔到轉頭」。連太身體力行,也不依靠工人,懷孕八個月的她,每日堅持親自接送兒子,陪着一起跑。

專家:父母陪玩勝學習班

註冊輔導心理學家鄭穎珩指,三歲至六歲的小朋友是玩樂的時候,好多時家長見到小朋友玩,其實他們正在自我學習中,或觀察父母而學習,過份安排活動,孩子未必能完全吸收。她曾聽過最嚴重的個案,每星期有14項活動,「約咗成年都未有時間見面」。

她說在填鴨式的教育下,小朋友只會為分數和指令而學習,遠遠不及外國學生天馬行空的想法,「有個小朋友覺得自己唔夠高分,唔夠人叻,三更半夜起身讀書,但究竟佢係咪學到知識呢?」

她提醒家長如果發現小朋友經常在出門口前感到身體不適,好大可能是「詐病」逃避上堂,那就要加強溝通或減少活動。小朋友最想父母陪伴身邊,父母的愛比學習更重要。




標題:兩成半童每周補習逾10小時
報章:蘋果日報
網址:報導原文網址


香港家庭教育學院早前調查小學至初中兒童的競爭力,發現有七成家長,每星期為子女安排逾三小時補習班。惟家庭教育學院主席狄志遠表示,過份着重學業無助增強競爭力,呼籲「虎爸虎媽」應多發掘孩子潛能。

高學歷家長易成虎爸媽

香港家庭教育學院今月訪問了800位家長。結果顯示,有七成父母為子女每星期安排逾三小時補習或興趣班。當中兩成半更超過10小時。狄志遠補充,父母學歷越高,越有機會成「虎爸虎媽」。因他們不願子女輸在起跑線上,希望他們青出於藍。惟要在多元化社會發展,學業成績不等同競爭力。父母應認清子女潛能,花時間發展強項。

結果亦顯示,港童的解難能力欠佳。遇問題時,有四成會發脾氣,三成會找父母處理。近四成家長稱,不滿孩子處理問題的表現。狄志遠表示,父母時常放大問題,削弱子女自信,「父母會擦咗子女寫得唔好啲字,但係唔會讚寫得好嗰啲」。他建議家長多讓孩子嘗試解難,以建立自理能力。而多點讚賞,少些批評,則可提升自信,增強競爭力。

20130725 - 獨留女兒在家 父涉疏忽被拘

標題:獨留女兒在家 父涉疏忽被拘
報章:蘋果日報
網址:報導原文網址


一名7歲女童,昨晚被家人獨留在青衣長康邨住所,女童疑尋找父母,攀爬出12樓窗門,險象橫生,街坊發現叫救命及報警。消防員接報到場,從樓上游繩進入單位,將女童救回,事後送院檢查。女童父親其後返家,涉嫌疏忽照顧被警方拘捕。

險墮樓7歲女童,與家人同住長康邨康順樓12樓一單位,該單位大廳的窗門裝有窗花,但未有上鎖,晚上11時許,對面樓一名男街坊,見到女童爬出窗外,身處危險位置,立即高呼求救,另有街坊聞訊報警。消防員到場發現大門反鎖,於是從樓上單位,游繩進入屋內,見女童在安全地方,她沒有受傷。稍後父親返家,被捕帶署調查。

20130725 - 四歲童半天吊 母被捕

標題:四歲童半天吊 母被捕
報章:蘋果日報
網址:報導原文網址


與母親來港僅一個月的4歲新移民男童,昨晨在深水埗住所起床後,赫見屋內空無一人,疑受驚攀出窗外「尋親」,上半身挨着晾衫架半天吊,街坊發現大驚報警,消防員到場破門入屋將男童救回,26歲母親事後涉嫌疏忽照顧被捕。

男童姓高,被捕母親姓官。消息稱,官婦與愛子一個月前持單程證來港,與從事裝修的丈夫團聚,居於鴨寮街一唐樓五樓單位。昨晨10時許,高父外出工作,官婦因頭痛不已,趁兒子入睡後落街買藥,詎料男童中途醒來,赫見無人在家,情急下探窗尋親,險釀墮樓慘劇。消防員到場破門入屋將男童帶回安全位置,未幾官婦返家時始驚悉闖下大禍,當場被捕。

20130722 - 怒父爭B 與警對峙七小時

標題:怒父爭B 與警對峙七小時
報章:東方日報
網址:報導原文網址


非常父親控訴伊利沙伯醫院「靠害」,拒交早產B與警方對峙。中年父親不滿醫院指其僅十個月大幼子腦壓過大,向法庭申請監護令讓其子留醫及做開腦手術,他遂自聘律師向法庭申請文件,前日獲批准帶幼子返家參加兄長生日會,並表示恐怕愛兒再入院會隨時「冇命」,拒將幼子送返醫院。院方昨報警求助,警方到其黃大仙寓所尋嬰時,男子竟以鐵鏈鎖緊鐵閘,拒交出兒子,更一度危坐,與警對峙逾七小時後自行開門結束事件。

獲法庭批准帶子返家

控訴伊院的男子姓程,報稱持有電工牌照,他與前妻育有兩子,與持雙程證的現任妻子亦育有兩子,居於黃大仙下邨龍安樓一單位。去年九月,懷胎七個月的妻子提前作動,他報警後救護車卻將其妻送往伊院,並稱:「喺白車度俊仔隻腳出先,去到醫院啲醫生就用鉗,夾硬將佢鉗出嚟!」程續稱,當時院方指俊仔肺部爆裂,頭骨亦有裂痕,恐有瘀血須即進行開腦手術,但他認為手術極度危險,即斷言拒絕。

程認為,其妻和兒子都屬「大頭」一族,故雖然院方指俊仔頭顱過大,恐腦壓過高不斷膨脹有危險要做手術,他仍認為是「遺傳」堅持反對,又指院方強行將他鉗出始拉長了頭部。今年一月,他擬申請俊仔出院,詎料院方竟入稟法院阻止,之後將俊仔調往深切治療病房,令其子感染霉菌,而院方更曾將其妻的人奶錯予其他嬰兒飲用,非常離譜。

鐵鏈鎖閘 危坐窗邊

程屢要求讓俊仔出院不果後,上周四經律師行入稟法院要求帶俊仔返家,出席三歲兄長的生日會,法庭接納並頒下命令,俊仔前日早上八時至下午一時可離院,惟程將俊仔接返家後,卻無將他送回醫院,醫方向他發信惟不獲理會後報警。昨晨九時許,警方到場後要求程將俊仔送返醫院,惟他不理會並以鐵鏈鎖上鐵閘,期間又一度危坐窗邊,程姊趕至,聯同在場警員和社工等勸說。

直至下午三時許,一名律師向程送交由法官簽署的文件,邀約他今日商談事件,惟程以該文件是英文及無法庭蓋印為由拒絕接收,該律師無功而回,在場警員亦離去,程終態度突軟化,自行開門,並往醫院為兒子取回針紙和藥物。

伊院發言人稱,男嬰自出生以來身體出現多種健康問題,經院方神經外科、眼科及兒科醫生會診後認為他情況嚴重需繼續住院,並需接受手術治療,院方多次向男嬰父親解釋病情,但其父仍堅持為男嬰安排出院。院方今年一月向法庭申請監護令,讓男嬰繼續留院接受治療。就男嬰家人沒有將男嬰帶返醫院後,院方昨與法官見面解釋男嬰身體狀況,並獲頒監護令,要求男嬰父親需往醫院為男嬰取藥回家服用,以及出席法庭聆訊。

20130722 - 惡劣住屋環境 困擾兒童情緒

標題:惡劣住屋環境 困擾兒童情緒
報章:東方日報
網址:報導原文網址


居住環境欠佳或致兒童身心發展受阻,兩成一現居於劏房、天台屋等環境惡劣住屋的受訪兒童感到情緒受困,亦有一成二表示影響自我形象,更有高達五成四不欲久居,盼盡快遷離現時居所。香港小童群益會促請港府增建公屋及開放中轉屋,扭轉本港的住屋困局。

該會去年度招募八十名小四至中三學童擔任「兒童諮議員」探討房屋議題,今年五至六月以家訪、街訪、入校及電話訪問,成功訪問一百四十九位居於不適切居所、年齡介乎三至十五歲的兒童。結果顯示,五成六受訪兒童屬劏房戶,其次有一成一及百分之三居於板間房及天台屋,另亦有三成住於寮屋等單位,四成九兒童家居面積為三百呎或以下,當中更有一成一僅居於不足一百呎單位內。

蝸居斗室衞生差

對居住環境評價上,「空間不足」居首位有三成,其次為「衞生欠佳」及「空氣欠流通」,分別有兩成及一成九,四成四受訪兒童對居所環境感不滿,僅得不足一成表示非常滿意。

居住深水埗公屋的中二生羅鎔鎔為兒童諮議員之一,雖然曾於電視目睹貧戶蝸居苦況,但她事前從未親歷其境,首次家訪大感錯愕,「好驚訝,原來連後樓梯都有人住!」;另一兒童諮議員、住於將軍澳公屋的中二生許震曦曾探訪將軍澳村的寮屋,亦感受良多,單位只有二百呎,洗手間以一布遮掩,廚房亦只得一煲一爐,生活質素欠佳,令他反思現時房屋政策,「希望政府唔好起咁多豪宅,起多啲公屋啦!」

20130721 - 八爪魚家長𢱑學位 跟蹤校長半年 潛入名校打工

標題:八爪魚家長𢱑學位 跟蹤校長半年 潛入名校打工
報章:蘋果日報
網址:報導原文網址


一如往年,今年的暑假,又是大批家長為兒女爭幼稚園、小學學位的緊張時刻。當中有不少是被稱為新興族群的「八爪魚家長」,他們並非「怪獸」,但為了兒女不介意做出種種稀奇古怪的瘋狂行為。《蘋果》找來多位現任及前任小學校長,講述家長為求一學位,不惜做「卧底」、當「狗仔隊」的故事。有教育心理學家提醒,父母為爭學位的瘋狂行為,或會令子女有樣學樣,扭曲孩子的價值觀。

每逢暑假都是家長到學校叩門的旺季,當大批家長為幼稚園學位爭崩頭之時,另一批為兒女爭奪明年小一學位的父母,亦無所不用其極,為的是一個博得入名校的機會。

九龍區名校之一的油蔴地天主教小學(海泓道),「叩門額」每年僅15個,但幾乎每年都有大批家長來申請。學校名氣響,校長亦成名人,名字輸入家長腦海,並成為鎖定目標。

「就喺今個月,有一日我揸緊車返學校,已經見到有個家長帶住細路喺度等我」。前校長張志鴻現轉往屯門區任保良局道教圓玄小學當校長,估不到已有家長盯上了他。該家長在學校7時開門前就來等,只希望親手將叩門信遞給他,以留下深刻印象及表達誠意。

幼兒履歷厚如字典

該校目前是屯門唯一直資英文小學,今年只有132個學額,但有600多人申請,平均六人爭一個位。

校長張志鴻指出,許多家長在暑假前已出招,甚至孩子都未夠年齡報讀,家長竟每天混入家長團等接放學,只為跟他打招呼而已;有家長不但知道他的泊車位在那;來的次數多了,竟然連學校魚池有多少條魚也講得出來。

「佢哋仲會代仔女寫卡畀校長,一日一信、一封電郵。仲會寄仔女嘅自我介紹嚟學校,有啲好似字典咁厚,都幾誇張!」《蘋果》記者見張校長的桌上,更放滿了這些「未來」家長近兩個月的誠意信。

另一名前油蔴地天主教小學校長蔡楷俊坦言,有家長拖着兒子在校門等足半年,並且跟蹤他返家。「個媽咪成日喺學校門外出現,連我自己都留意咗幾個星期,佢好似成日喺我身邊出現咁。我放學搭巴士返屋企又見到佢哋,落車又一齊落。有一次,我終於忍不住問這位媽媽,原來佢好有誠意,希望個仔入嚟讀,只是等一個機會開口」。蔡校長坦言,這種跟蹤方法不應鼓吹,更呼籲家長勿過份緊張。

或扭曲子女價值觀

除此之外,最瘋狂的行為莫過於有家長混入學校做卧底!去年,一名家長為了讓兒子入讀油麻地一間有名氣的小學,不惜應徵做校工。該校校長說:「佢原本喺機場工作,但放棄高薪厚職,索性應徵校工,結果佢小朋友今年成功入讀嗰間學校。」

喇沙書院前副校長趙榮德亦坦言,曾有一名開公司當老闆的「富媽媽」為了兒子入讀該校,竟應徵入學校當老師,直至兒子畢業才辭職。他說因為家長是教職員會「加分」,「類似咁嘅情況,喺其他學校都有發生。做唔到教師,就做校工!」

教育心理學家呂畇俠表示,家長們的心態,無非是想子女讀名校,但他們各出奇謀爭奪名校學位,目的反而相當功利,或有違平日教導子女正直公平的價值觀,令子女感矛盾。他認為家長不應太過份緊張,否則給自己及子女都構成壓力,反而弄巧成拙。




標題:寧做八爪魚 拒被稱「怪獸」
網址:報導原文網址


為了所謂「不輸在起跑線上」,近年很多家長催谷子女成長的手法和程度層出不窮,故他們多被冠以「怪獸家長」之稱,但對於初為人父的梁永樂和趙公梃來說,八爪魚家長這個形容詞,似乎更能代表這些緊張父母。

八爪魚家長不僅是在催谷兒女,亦在催谷自己,每日工作、家庭忙不停之外,為了子女還要增值,最好琴棋書畫樣樣精,像八爪魚一樣「瓣瓣掂,百足咁多爪」。

搜集個案出書談感受

但做八爪魚家長的代價,往往被迫失去與兒女共處的時間。趙公梃有兩個兒子,一個兩歲半、一個一歲三個月,夫婦二人每天7時便要起床上班、8時出門口,最多只能替兩個兒子梳洗一下便要離家。

深夜回家,兒子早已入睡。所以每天的午膳時間,成為他最興奮時刻,因為可回家見見兒子半小時。有時要載兒子去Playgroup,午飯就不吃,「雖然有時瞓得三個鐘,但可以見到兩個囝,自己就好開心」。

他和另一位父親梁永樂以自己的經歷感受,並搜集大量個案,出了一本叫《八爪魚家長》的書,道出為人父母的甜酸苦辣,提醒家長要珍惜與子女相處的時間。




標題:提早回家陪瞓覺 遭兒拒絕 媽媽痛心
網址:報導原文網址


暑假來臨,但對於新一代家長來說,除了為子女爭學校、選Playgroup,還有一周報齊七天的「興趣班」,中英數、鋼琴、游泳、圍棋、面試班樣樣不漏。「八爪魚家長」努力培育「八爪魚兒女」之餘,卻疏忽了至關重要的親子時間,家中傭工成了孩子的「頂樑柱」,要「姐姐」不要媽,成了不少家庭的景象。

大忙人張太從事保險工作,是標準的「八爪魚媽媽」,除了早出晚歸搵食外,這個暑假花費數千元替不到兩歲的兒子Cayden報Playgroup,四出頻撲挑選十多間幼稚園,準備讓兒子面試。忙得頭昏腦脹,每天幾乎沒時間和兒子相處。

有一日,張太提早回家打算陪Cayden睡覺,怎料兒子認真地說:「No Mummy,want姐姐!」

「嗰一刻好傷心!」張太馬上醒覺到兒子與她的疏離,立即改變生活模式,每天提早回家陪兒子玩。記者採訪當天,張太伸手要抱兒子,但兒子不肯,反而撲向傭工懷中又攬又錫,媽媽一臉無奈。




標題:出國工作為搵食 子黐外傭 與母疏離
網址:報導原文網址


從事產品開發的Nancy,與丈夫經常要出國工作,忙得不可開交,但為了兩歲半兒子入學仍絞盡腦汁:「四月我已經上網睇晒全港幼稚園,用咗一個月去睇、去分析,最終決定咗十間,仲要不停上親子網update資訊」,上班和午膳時間都忙着替兒子找Playgroup,找面試班。

為了兒子甚麼都願意做的Nancy,面對兒子時,卻發現兒子親「姐姐」更勝於她,兒子口中「我最錫姐姐!」令她異常難過。「用咗好多時間幫個仔搵學校,之前排隊報Playgroup,兩公婆專登請假,清晨六點排到九點再返工,點知BB而家唔願意理我」。

為免母子感情疏離,她不斷抽時間留在家中,如「姐姐」般陪伴兒子。就算沒有時間,連外婆都趕來照顧。




標題:為鞏固父親地位 每天要Body touch
網址:報導原文網址


立法會議員涂謹申和太太亦是名副其實的八爪魚家長,兒子信之現時一歲零八個月大,兩夫婦每日早出晚歸,無奈亦無法親自照顧兒子,出世至今只能交由印傭照顧。每天忙得只剩下不足兩小時的「親子時間」,久而久之,兒子與「姐姐」關係親密。為了鞏固爸爸地位,他如今每天都要與兒子有肌膚之親。

「BB成日都好跟姐姐,我哋旅行都要帶埋外傭」。他說家中印傭待信之如親兒子,呵護備至,有時更自掏人工買玩具給BB。他為了鞏固爸爸的地位,每天都安排親子時間,「Body touch最緊要,夜晚返到屋企,我哋會攬吓佢、錫吓佢,又同佢一齊瞓」。他說現時最擔心印傭將要離港回印尼鄉間結婚,深怕兒子到時會很不捨得,幸兒子年幼,相信過一段時間就會適應。

20130720 - 出一本書 不如留一棵樹?

標題:出一本書 不如留一棵樹?
報章:蘋果日報
網址:報導原文網址


這種題目,簡直找死,尤其是我也有新書,書展那浩瀚書海也有份。但這是我不得不面對的:憑甚麼以為自己的書,值得犧牲樹木?幾年前當我開始報道環保議題,網上便不時有人挑機:「環保?唔好出書吖!」先解釋一個普遍的誤解:樹木可以吸收二氧化碳,減少溫室效應,這是對的,可是當樹木死了呢?長壽樹種如銀杏可活上千年,但大部份的樹種,過了二十歲便算老樹,開始有機會倒下。當一棵樹枯萎,所有曾經吸收的二氧化碳都會再次釋放出來。所以日本關注生態的建築師隈研吾主張用木頭:日本多年來一直種樹,林木資源相當豐裕,放任樹木老死,不如適當地使用木材,透過建築把樹木裏的碳,保存下來。

換言之,如果那本書是值得保存,碳就存在紙裏,但若看完便丟,甚至沒機會賣出,紙張在堆填區還會釋放甲烷這更嚴重的溫室氣體,比樹木在自然腐壞,更影響環境。殘酷的現實是,香港很少書可以大賣,不少在書店一、兩星期便下架,書展實情是最佳清倉機會,下架書大割價仍賣不出,就會淪為廢紙。

尤其可惜,是社福機構出版的書籍,出發原意非常良善,也不乏感人故事,但成書往往只是機構間互送,很少能夠吸引讀者掏腰包。這兩年在社聯教寫作,我很坦白:「為甚麼機構會以為社工懂寫書?或者一個義工幫助寫一篇訪問便可以結集成書?」大部份社工的回應,都是要宣傳和交代──那其實不一定出書,反正也不志在賣書的錢,善用社交媒體可能更有效傳播。\

下課有學員來說,上司在免費報章的專欄想結集成書,我建議先放在Blog廣傳──對方問:「甚麼是Blog?」這可能是極少數的例子,但根據社聯調查,四百多個機構會員,只有大約一百五十個有facebook,而絕大部份的Fans/Friends都只得幾百人。

這就提到第二個問題:為何不出電子書?避免樹木淪落堆填區,也省下製作和運輸時消耗的能源。理論上是成立的,2009年亞馬遜的Kindle計劃,計算出Kindle可以代替每年22.5本書籍。電子產品要用電力,生產成本比紙書高,報銷時更是難以處理的電子垃圾,可是如果一年起碼讀23本書,那就可以抵銷紙書對環境的影響。

然而,這報告出來之前,出版業界已期望電子書的銷售量,可佔年均書籍銷量的一成,實際卻低過百分之一!像2005年,電子書的銷售量,是每賣出1,200本實體紙書,才賣出1本電子書。

我也有出版電子書,銷量少得嚇人,像方太的自傳,紙書很快便賣過5,000本,但2012年全年的電子書版稅,我只收到$46.91。別以為只是婦女讀者較少看電子書,《香港正菜》估計可吸引有環保意識、會看電子書的讀者,全年電子版稿費$69.91。

而與環保機構合作的四本《低碳生活@香港》,全部免費放上網,又有多少讀者下載?這年代,網上甚麼不是免費的?在書店賣,起碼有出版社和店長着緊銷售。財經書相對較可出版電子書,但不可能只是全民炒股吧,像《死在香港》這種21萬字的調查報道,有人願意買電子書,也着實睇到眼花。

當人人以為書籍會像CD會被取代,近年本地出版社電子書的數目不增反減,沒有電子書,就算有比Kindle更省電的E-Ink和E-Paper,也推動不了閱讀風氣,人人低頭,只是玩電子遊戲。

更環保和可行的選擇,其實大家都知道──去圖書館借書。但,我要認真告訴你,香港公共圖書館對本地出版佔的便宜,舉辦多少閱讀計劃都補不回來。在外國,圖書館一本書借出去,作者有份分紅,就像香港作曲家及作詞家協會(CASH)會根據播放,替創作者和歌唱者收取版稅,但圖書館買你30本書,便可以無限地、永遠地借出去,有出版社便因而杯葛拒絕賣書。

我多年來在圖書館借了這麼多書,也甘心失去這部份的版稅。而且版稅也僅僅是書價的一成,好賣如《剩食》再版四次,版稅還不如我以前三個月人工,寫了大半年的《死在香港》更注定「不計成本」。
這時回看書展那書海,多少能好好被讀完,有機會在書架善終?更覺悲壯。

20130719 - 內地婦環保袋載初生女嬰

標題:內地婦環保袋載初生女嬰
報章:東方日報
網址:報導原文網址


逾期居留雙程證婦人前晚在油麻地街頭報警聲稱剛分娩,警員到場發現她用環保袋載着一名初生女嬰,將母女送院檢驗,懷疑她身懷六甲闖關,逾期留港期間產女,警方正追查其分娩地點及是否有人安排留港。

前晚十時許,警方接獲姓區(卅六歲)女子報案,報稱生產後身體不適,身處白加士街與佐敦道交界,警員到場發現她呆坐路旁,身旁的環保袋內載着一名女嬰,其臉上仍有血漬,相信剛出世,召救護員將母女送院,證實俱健康正常。

逾期逗留 流落街頭

警員在區婦身上無發現證明文件,但環保袋內有一張字條,寫着其港澳同胞通行證編號、姓名及出生日期,證實她是內地人,以雙程證於上月廿日來港,但逾期逗留十四天,懷疑她於臨盆前闖港產子,以便嬰兒獲取居留權,暫以逾期居留拘捕。警方稍後將她交由入境處處理,惟仍追查她在港的居處及產子地點,亦會調查是否有人非法安排她來港,不排除在港有親人。律師梁永鏗指出,《基本法》訂明在港出生的中國公民,即使父母並非香港人,仍擁有居港權,故無論該名孕婦是單非或雙非,是否在本港醫院抑或街頭分娩,其所生的子女也可擁有居港權。

20130719 - 奶粉稱「補腦」 恐違新商品例

標題:奶粉稱「補腦」 恐違新商品例
報章:東方日報
網址:報導原文網址


《2012年商品說明(不良營商手法)(修訂)條例》今日生效,規管各類產品、服務聲稱及銷售手法,家長選擇嬰兒奶粉最為審慎,嬰幼兒奶粉廣告標榜添加成分如DHA、AA等可助長嬰幼兒腦部發展,消費者委員會兩年前已指出聲稱是沒有必要並質疑功效的實證支持,各奶粉供應商至今仍沿用上述聲稱,有些引用多年前的研究或調查結果作為支持理據,部分產品更聲稱是「最多XXXX推薦」,將會牴觸今日生效的條例。

消委會總幹事黃鳳嫺指出,不宜使用過時、不全面及另類資料為廣告的支持理據,否則可能會變成誤導性遺漏的不良營商手法,呼籲商戶小心廣告字眼免引起不必要的法律爭拗。

部分只研究50人 結果僅初步

消委會一一年十一月刊登的《選擇》月刊內,分析六個月以上嬰兒奶粉的包裝及廣告,並諮詢港大兒科學系、醫學會、香港醫院藥劑師學會及營養師協會等專家意見。幾乎全部專家一致指出,奶粉成分大同小異,按國際標準加入必需成分。至於DHA、AA等「宣傳」重點不是必需成分,亦缺乏大型臨床研究證明有助嬰兒腦部等,更不可能取代母乳。奶粉商提交的研究數據,部分只屬實驗室細胞研究,部分研究對象僅五十人,連研究人員亦承認結果只屬初步。

多份調查報告距今近10年

根據今日生效的新修訂商品說明條例列明,不要向消費者提供任何虛假或誤導性的產品資料,如商戶未能確定任何產品資料的真確性,則應核實有關資料,而不應貿然向消費者提供。

本港多個大型奶粉供應商包括美贊臣、美素佳兒、牛欄牌、惠氏及美國雅培等網站內廣告聲稱,全部均繼續使用添加成分的廣告聲稱,大多聲稱的研究結果或調查報告距離現時有五至十年。有奶粉供應商大字標題「最多XXXX推薦」,再以細字寫上「私人執業兒科醫生意見調查 Research International 2008」。本報查詢該聲稱的出處,奶粉商只說營養品廣告均符合本地法例。

黃鳳嫺說不評論個別個案,但商戶如引用不全面、另類的資料為廣告聲稱,可能會觸犯有關條例,因該等資料的公信力成疑,亦不宜引用時代久遠的研究或調查結果為廣告聲稱的支持理據,「用一個十年或以上嘅調查去支持你啲產品可以達到某個功效,我唔認為係一個合理嘅做法。因為嗰啲資料對消費者來講係重要資料,可能影響消費決定。」

海關指執法時會考慮有關人士是否有新修訂條例內的免責辯護理由,但個別行為是否觸犯法例,須經詳細調查後才可判斷。海關在過去三年就《商品說明條例》涉及奶粉的投訴有四宗,主要是有關貨品聲稱的認可及產地來源的投訴等。

消委會今年首六個月接獲一百九十四宗涉及嬰兒奶粉的投訴,更比去年全年同類投訴增加八成半。

20130718 - 姊陪弟玩耍 爆拐帶驚魂

標題:姊陪弟玩耍 爆拐帶驚魂
報章:東方日報
網址:報導原文網址


長沙灣海麗邨一名五歲童,昨午因母到醫院求診,由姊帶落公園玩耍兼照顧,詎料轉眼已不知所終,嚇得跑到醫院告知母親,惹來拐帶驚魂,警員未幾在邨內商場將男童尋回,證實安全。

母逕往醫院求診 警商場尋回男童

失蹤男童姓楊,居於海麗邨。昨午十二時許,母親因病到明愛醫院接受治療,並着年約十三歲長女照顧胞弟。當母親出門後,姊弟不欲留在家中,遂結伴到樓下公園玩耍,但姊一不留神,發現弟失去蹤影,心感不妙,即時到醫院通知母親。

楊母大驚,擔心兒子被拐帶,醫護人員認為事態嚴重,協助報警。警方大為緊張,派出多名警員到邨內搜索,在邨內商場發現男童四處遊蕩,他聲稱與姊失散。楊母獲悉尋回兒子,才鬆一口氣,但未能離開醫院,着女兒到商場接回胞弟,警員為安全起見,護送他們返抵家門。

20130717 - 印傭涉誤殺少主獲撤控 女嬰頭顱骨折亡 難證傷勢何來

標題:印傭涉誤殺少主獲撤控 女嬰頭顱骨折亡 難證傷勢何來
報章:明報
網址:報導原文網址


3月大女嬰安坐家中,母親藉「千里眼」在辦公室邊工作邊觀察,未料關機3小時「走漏眼」,回家後發現女嬰一動不動,送院後證實死亡。負責照料女嬰的印傭原被控誤殺,惟因醫生報告指女嬰死於頭顱骨折及腦出血,卻難證實傷勢從何而來,印傭昨終獲不提證供起訴,當庭獲釋的她在庭外表示「very sad(十分難過)」。

為獲釋笑 庭外說「very sad」

女被告Sumarsih(33歲)否認去年5月6日在香港誤殺女嬰彭淖楹,暫委法官司徒冕批准控方撤控申請後詳述案件經過。在印尼育有4歲女兒的被告,負責照顧事主及其接近3歲的姊姊。

母關「千里眼」3小時間出事

事主母親在工作地方的電腦接通家中閉路電視監察小孩。事發當天下午4時,她接到家姑電話表示欲帶長女外出玩耍,30分鐘後見被告將事主放在梳化,便與長女離家。被告其後回家為事主餵奶和做家務,未見異樣。事主母親於5時35分在閉路電視看見事主在梳化睡覺,隨即關掉電腦離開。

事主父母於8時許回到家中,當時事主在梳化上「原封不動」,連被告開動吸塵機亦沒吵醒她。但事主母親突然聽見被告驚呼說事主失去知覺,丈夫隨即駕車載事主到屯門醫院,被告亦同行。惟事主已沒有生命象,於8時20分宣告死亡。

法官指出,法醫驗屍後指事主頭顱有兩處骨折,腦部出血,死於鈍力造成的頭部受傷,並無表面傷痕,亦無象顯示事主曾受虐待,估計與死前3小時的事件有關。但不同的醫生報告對事主死因眾說紛紜。有醫生指梳化坐位與瓷磚地面相距15吋,不足造成如此傷勢,而事主年幼亦不能翻身;另有醫生指事主若從手抱的高度墮地,亦可傷重如此,但明言難以定論事主如何受傷。法官認為若陪審團根據控方手上證供,只能猜測事主受傷成因,這樣的審訊並不穩妥,故同意控方申請,宣布被告無罪釋放。

還押逾年 擬興訟追討損失

Sumarsih在阿姨陪同下離庭,她重獲自由後難掩興奮之情,笑稱對事件十分難過,又說事主一家待她很好。法官指曾知會事主父母,但二人昨沒有到庭。據悉二人從事文職,知悉並理解控方處理方式。Sumarsih將返回印尼,有意再次來港工作。她被還押逾年,昨離庭後立即往法援署,擬興訟討回年多來損失的工資和簽證費。

20130717 - 糖果色魔狎5歲女童  警追查是否為去年問路色魔

標題:糖果色魔狎5歲女童 警追查是否為去年問路色魔
報章:蘋果日報
網址:報導原文網址


天水圍繼去年天逸邨出現「問路色魔」後,前日天澤邨又見「糖果色魔」,年約40歲的男子,利用糖果引誘一名5歲女童到商場殘廁非禮,之後逃去。警方接報展開調查,取走相信已拍下色魔容貌的商場閉路電視錄影片段,正展開追緝,及追查兩案是否同一人所為。

事發於前日下午2時許,5歲女童由外婆帶到天澤商場玩耍,其間女童遇上幾名同學小孩,一班人在商場追逐嬉戲,各人的家長則在旁聊天,女童外婆一度進入商場店舖購物。消息稱,此時有一名年約40歲的中年漢,走近女童並亮出糖果,引誘女童跟他到二樓。

觸痛下體掙扎哭泣

該男子稍後把女童帶進殘廁內上下其手,事主因太過年幼,初時未知遭侵犯,惟被觸痛下體時,女童開始掙扎哭泣。其後外婆赫然發現孫女不知所終,焦急地四周找尋,之後女童自行返回,外婆問她失蹤原因,她哭訴被陌生漢帶到廁所內非禮。外婆聞言大驚,她初時擔心事件張揚,一度猶豫應否報警,在旁家長認為事態嚴重,催促她快點報警,外婆思前想後決定報警。

警方在商場逐層搜索,未見色魔蹤影,女童送院檢查。商場閉路電視片段攝下色魔犯案過程,涉案男子年約40歲,五呎七吋高,戴黑色帽、身穿淺色短袖衫及深色褲。

去年3月,一名13歲女童在天逸邨遇上「問路」色魔,被騙到天業路一條行人隧道內,色魔趁四周無人,向女童非禮,得手後逃之夭夭。警方不排除兩宗風化案同一人所為,正全力追緝疑犯下落。

元朗區議員郭慶平指,上址商場有許多家長聚集聊天,任由小童在附近玩耍,成人一時分心,小孩隨時給壞人有機可乘,促請家長不可掉以輕心。事件亦震驚邨內,居住天水圍一年的衛太指,附近河邊經常有變態漢出沒,平日接女兒放學都會小心。另一梁太表示,曾發生有變態漢跟蹤公園中的女童,昨聽聞又有色魔出現,大感震驚,希望警方盡快破案。

20130716 - 4歲童小手「攝入」扶手梯膠帶

標題:4歲童小手「攝入」扶手梯膠帶
報章:明報
網址:報導原文網址


紅磡黃埔花園昨日發生扶手電梯夾傷小童意外。一名4歲男童隨父母在黃埔廣場使用扶手電梯期間,右手不慎被移動膠帶夾受傷,男童痛至嚎哭,最後需由消防員到場使用工具救出送院,經治理後無礙。

受傷4歲男童姓馮,右手掌受傷,傷勢不嚴重,救護員到場替他用紗布包裹,然後送院治理。男童抵院後,手部傷勢似乎不太嚴重,不時精靈地四處好奇張望。

現場為黃埔廣場近美食坊位置。昨午約2時,男童隨父母由上址1樓使用扶手電梯落地下期間,疑男童如大人般將右手放在移動膠帶,當到達地下時右手不慎「攝入」罅隙被夾住,男童感到劇痛,登時大驚嚎哭,有人見狀隨即按停扶手電梯,惟男童小手仍被緊緊夾困。消防員接報趕至,使用工具救出,將他交救護員送院。事後肇事扶手電梯需暫停運作,等候有關方面調查及維修。

專家籲家長勿勉強拉扯

香港電梯業總工會理事長謝景華表示,不論使用升降機或扶手電梯,12歲以下小童也須由家長或成年人陪同,並需視乎小童身高是否適合自行用手扶移動膠帶,否則最穩妥還是由大人拖站在合適梯級位置。此外,謝亦提醒家長,如果不慎發生小童被扶手電梯夾困意外時,首要是盡快按動紅色緊急掣弄停電梯,但切勿嘗試勉強拉扯以圖脫困,應盡量安慰小童及等候專業人士處理。

20130715 - 夫妻關係差「湊仔」是元兇

標題:夫妻關係差「湊仔」是元兇
報章:都市日報
網址:http://www.metrohk.com.hk/index.php?cmd=detail&id=215336


香港女基督教青年會家庭健康促進中心的調查發現,沒有子女的受訪者較滿意他們的婚姻關係,而導致婚姻滿意度低的其中一個元兇,是家中的幼齡子女,因「湊仔」佔據大部分時間及心思,忽略關心身邊人。

「香港夫婦相處模式調查」訪問1,026位已婚人士, 近四成七人表示「湊仔女」是「最常與配偶一起做的活動」,只有一成多人選擇「行街拍拖」等能促進夫婦感情的活動。

關鍵係大家對婚姻嘅堅持同信念,衝突在所難免,要有份堅持一致去面對。 (家庭健康促進中心謝韻姿)
該中心單位主任伍偉湛稱,數據反映港人着重為人父母的職責,忽視與配偶培養感情的重要性。沒有子女的受訪者的婚姻關係滿意度平均有7.81分,而育有0至5歲嬰幼兒的組別滿意度只有7.17分,顯示育有嬰幼兒對夫婦關係會帶來衝擊。
梁先生和太太結婚近20年,兒子已經15歲,梁先生說兒子於成長期容易扭計,影響和太太的相處。梁太說到兒子年紀漸長,要為教仔、揀學校等問題煩惱,要冷靜處理,「我哋唔會喺個仔面前講點教佢,通常我哋會喺出面傾吓點樣佢先聽得入耳。」
另一中心單位主任謝韻姿認為,子女出生雖然令夫婦關係步入「疏離期」,建議夫婦可刻意營造相處時間,提升相處的質素,處理衝突的方式也非常重要,「關鍵係大家對婚姻嘅堅持同信念,衝突在所難免,要有份堅持一致去面對。」

20130715 - 七成基層童缺暑期活動 恐礙升學

標題:七成基層童缺暑期活動 恐礙升學
報章:東方日報
網址:http://orientaldaily.on.cc/cnt/news/20130715/00176_039.html


暑假到臨,但有調查發現,近七成受訪家長未能為子女安排暑期課外活動,主要因為未能負擔昂貴的費用,大部分受訪者亦未有受惠於當局的資助計劃。有學者指,基層學童因家境未能發展興趣,有機會造成升學困難及隔代貧窮情況。團體促當局增設恒常課外活動津貼、增加資助計劃名額及放寬申請資格。

關注學童發展權利聯席上月訪問二百零二戶家庭,逾七成為月入一萬五千元或以下,調查發現逾五成受訪家長今年無為子女安排暑期課外活動,九成人認為暑期課外活動是學童的基本需要,當中近三成人認為有助升學。近七成人希望為子女安排但最終未能找到合適活動,當中逾七成人指活動費用令其卻步。

團體促放寬資助

聯席組織幹事林敏華指,當局設有校本課後學習及支援計劃和地區青少年發展資助計劃,但分別僅兩成七及一成四受訪家庭受惠,反映基層家庭對計劃欠認識。新來港的單親媽媽陳女士月入僅八千元,節衣縮食讓就讀小一的女兒上補習班,已無餘錢安排課外活動,「之前有學過芭蕾舞同電腦,加埋一年要二千幾蚊,我負擔唔起,個女下年無得學嘢,長遠對升中可能有影響,自己都好內疚。」

香港教育學院亞洲及政策研究學系副系主任周基利指,學童因家貧未能作全人發展易輸在起跑線,加劇跨代貧窮惡性循環。

20130712 - 新特殊幼兒中心啟用增140名額

標題:新特殊幼兒中心啟用增140名額
報章:東方日報
網址:http://news.on.cc/cnt/news/20130712/bkn-20130712121552241-0712_00822_001.html


耀能協會深水埗白田特殊幼兒中心今日舉行開幕禮,中心可提供140個名額,包括48個特殊教育名額,供3至6歲兒童入讀;另有92個供0至6歲幼童入讀的早期教育訓練名額。

社會福利署署長葉文娟表示,現時幼兒服務輪候人數逾7千人,但服務總額只有約6千個,每個經評估後需入讀特殊幼兒中心的學童,平均需等候1年,故今年將增加約600個名額,以紓緩輪候壓力。

另外,數名社福團體代表到場,抗議社署一筆過撥款,令員工出現同工不同酬的情況;葉文娟表示關注事件,會繼續聆聽業界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