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104 - 住元朗與同區跨區雙非逾千人爭180學額 為張幼園表 大肚婆奮戰73小時

標題:住元朗與同區跨區雙非逾千人爭180學額 為張幼園表 大肚婆奮戰73小時
報章:蘋果日報
網址:報導原文網址


早前北區幼園被雙非家長攻陷,當局於北區推行包括「一人一位」在內六招減學額恐慌;惟成效未知,已令家長心急如焚,憂慮更延至元朗區,逾1,000名當區、跨區及雙非家長由元旦日開始於幼園排隊爭180學額,排頭位的孕婦懷胎八月,與家人接力49小時只為一張表格,事後再往另一幼稚園等候今晨索表,前後奮鬥73小時。

昨日吸引逾千名家長排隊的是安信街「元朗信義會生命幼稚園」,幼兒班的上、下午班各有90個學額,校方於昨晨9時派發800份申請表,半小時內派畢。該校去年可從網上下載表格,今年取消,女校長譚燕南解釋去年是限時下載,已對伺服器造成很大負擔,如今年限制下載數量,更需找人撰寫程式,教師亦難以應付,故決定排隊派表。

懷胎八月為子霸頭位
消息稱,全港幼稚園派表日期不一,由院校自行決定,惟早前北區幼稚園爭位陰霾延至元朗區,家長元旦日開始通宵排隊,當中亦有少量北區及雙非家長。最辛苦的莫過於排頭位的何太,懷胎八月的她,下月便屆臨盆,適逢長子達入學年齡,她早於元旦日早上8時便往幼稚園排隊:「第六間㗎喇,唔想細路仔冇書讀,但又未有學校收,咪早啲嚟排!」

何太稱本身「凳都冇張」,幸得街坊守望相助以及家人接力,偶爾可離開休息,毋須捱通宵,「班街坊都見到我大住個肚,張凳都係佢哋畀」。她最終苦候49小時後取得表格,不過使命未完,原來她與家人早已兵分兩路,丈夫亦一早往附近屏信街中華基督教會元朗周宋主愛幼稚園霸頭位:「我都唔想咁樣排,但係大仔仲未搵到學校,咁樣擔心法對BB都唔好!」

區內足額研學券留位
消息稱,周宋主愛幼稚園於2014/15年度的預備班及幼兒班只各有14個學額,今晨9時會各派50張、即合共100張的申請表,雖然規模較小,但昨日亦已有近200名家長排隊爭取28個學額。校長雷美儀稱,由於學校人手較少,教師難以兼負行政工作,遂一如以往以人手派表,不設網上下載,但來年將會檢討有否改善地方,不過相信現象是因家長恐慌造成。

元朗區幼稚園校長會主席林琼美強調,區內幼稚園學額充足,至今亦無接獲家長求助或投訴,正研究推行「學券留位」,獲取錄學童需向幼稚園交出學券才能留位,紓緩學額壓力。

教育局發言人稱,元朗及屯門兩區的幼稚園學額供應相對充裕,未有逼切性在北區及大埔以外的地區實行六項措施。



標題:元朗幼園荒 千人爭攞表
報章:東方日報
網址:報導原文網址


幼稚園搶學位恐慌延伸至元朗區,有昨早派發入學申請表的元朗區幼稚園,通宵已有多達千人輪候,限量八百份申請表不消四十分鐘派完。有懷胎八個月的元朗本地媽媽早前為長子報讀五間幼稚園「食白果」,今次由元旦日起自製兩張「頭位紙牌」同時貼在區內兩間幼稚園門口「霸頭位」,更出動家人「全天候輪更制」排隊。教育界立法會議員認為,適齡學童將較兩年前大增兩成,相信全港幼稚園學額將供不應求,建議當局及早規劃並撥出更多空間如公共屋邨、社區中心等,邀請辦學團體增建幼稚園應付。

北區幼稚園排隊搶位及霸位潮蔓延至元朗區,但元朗區幼稚園暫未實施任何相應收生措施,導致不少區內學童至今仍無學位。提供一百八十個幼兒班(K1)的元朗信義會生命幼稚園,今年不再從網上下載,改為昨早九時即場限量派發八百份下學年入讀K1的申請表。該校校長譚燕南說去年網上派表未能控制申請人數,令老師行政工作大增,故改變派表方式。大批家長提早兩天在校外通宵排隊輪候,至昨早八時許派表前,校外已累積長達近千人的人龍,不少警員在場維持秩序。

部分家長「一人霸多位」
八百份申請表瞬間派完,引發在場家長不滿及鼓譟,排第八百零一的家長區先生炮轟太多雙非學童「霸位」導致學額不足,去年長女已因無學位被迫改報國際學校,今年又輪到幼子撲幼稚園,「已報第二間,如無學校收睇嚟都要畀佢讀國際學校」。另不少在職家長更不惜為排隊而請假,部分說報了多所幼稚園買個保險。

排頭位是元朗居民何太,擔心長子「無學位」,早於本月一日上午以膠櫈及自創紙牌籌號「霸頭位」,並與丈夫及奶奶輪流排隊。她說早已為兒子報讀同區五間幼稚園但仍未獲取錄,實令她擔心,故同時「分身」到區內另一間中華基督教會元朗堂周宋主愛幼兒園門口貼上「頭位」紙牌。她埋怨及擔心未能在北區覓得學位的學童湧往元朗,加劇區內學位競爭,促請教育局在元朗區實施「統一註冊日」等相應措施。

15/16學年K1童大增
另一邊廂,今早九時起限量派發K1及基礎班各五十份申請表的元朗堂周宋主愛幼兒園,雖僅各提供十四個學額,但昨早已有近七十人自創籌號貼在圍欄上排隊,競爭勢將激烈。

葉建源預計,一五/一六學年入讀K1的適齡學童將較兩年前大增兩成,相信全港幼稚園學額將供不應求,建議當局及早規劃並撥出更多空間如公共屋邨、社區中心等,邀請辦學團體增建幼稚園。此外,跨境學童升小人數預計未來數年亦處於高峰期,建議鄰近邊境地區如北區、屯門、元朗等擁有較大校舍的幼稚園,其辦學團體可考慮將校舍空間分拆,以便加建小學應付未來需求。

20140103 - 湖南男童染H9N2康復

標題:湖南男童染H9N2康復
報章:蘋果日報
網址:報導原文網址


繼本港一名長居深圳老翁,疑在當地街市感染H9N2禽流感後,內地湖南省也證實一宗H9N2禽流感個案。受感染的七歲男童曾接觸活禽,去年11月中病發求診,經治療後已康復,前日才被確診感染H9N2。

本港衞生防護中心表示,接獲國家衞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通報,湖南省永州市一名七歲男童,去年11月19日出現發燒及流鼻水症狀,翌日到永州市一間醫院求醫,並已痊癒,但直至前日(本月1日)才確診感染H9N2禽流感。該男童病發前曾接觸活禽,但最近湖南省並沒通報有禽流感爆發。防護中心表示,會向內地衞生當局跟進有關個案。
衞生防護中心本周一確診一宗,由外地傳入的H9N2禽流感個案。受感染的86歲老翁長居於深圳羅湖區黃貝嶺,雖然他病發前沒進食或接觸活雞,但每日到街市買餸,估計街市是患者的感染源頭。內地去年出現多種禽流感病毒,包括全球首次有人感染H7N9及H10N8。
此外,內地農業部表示,貴州黔南州荔波縣一個雞場,上月爆發禽流感,約8,500隻雞死亡。

20140103 - 幼園搶位潮湧入元朗

標題:幼園搶位潮湧入元朗
報章:東方日報
網址:報導原文網址


北區幼稚園搶位及霸位潮殺入元朗區,數百人人龍再現。元朗區有幼稚園今早九時起限量派八百份入學申請表,不少家長昨早到校外大排長龍,傍晚出現長達一百七十人的人龍及「櫈仔龍」,輪候者更自創籌號張貼牆上「霸位」。有見區內「一人霸多位」問題嚴重,元朗區幼稚園校長會在教育局協助下,將率先於今年三月底特事特辦實施「學券留位」,盡快騰出餘額供「零學位」學童填補,日內會通知區內幼稚園配合新安排。

元朗信義會生命幼稚園今早九時起,限量派發八百份下學年幼兒班(K1)入學申請表,派完即止。不少家長擔心未能取得申請表,昨早開始在校門外排隊輪候,現場所見,輪候者自行將姓名、自製的籌號及聯絡電話貼在牆壁或膠椅上,個別家長更以膠椅代為排隊。即使校方再三呼籲家長先行離開,但在場輪候的家長仍堅持守候。

自製籌號 排櫈仔陣
校方昨在校門外張貼告示及在學校網頁上載「重要消息」,「現在校方發現於本校外掛有一些並非校方安排之排隊號碼等資料,本校只會根據校方安排方式派發新學年之收生表格,敬請家長們留意,切勿輕信外間之一切傳言,校方將於晚間公布正確的排隊位置」。記者查詢校方,職員稱下學年有一百八十個K1學額,所有申請學童均會有面試機會,正確排隊位置會昨晚在學校網頁公布。

學券留位 騰出餘額
排頭位的昨早六時已開始準備通宵輪候,聲稱第廿四號籌的楊小姐直言為兒子報讀五間幼稚園但仍未獲取錄,感到非常慌張,「好驚元朗會步上水後塵。」排第一百六十多位的伍小姐因昨午赫然發現校門外出現長長人龍,故立即加入排隊為幼女索取申請表,說「無辦法,驚個女失去讀幼稚園機會,所以一定要排。」

元朗區幼稚園校長會主席林琼美表示,不少學童「一人霸多位」,令部分學童無學位,故該會今年將採取「學券留位」,家長須於本月中旬申領學券,並於三月底至四月中向已註冊的區內幼稚園提交學券留位,讓幼稚園盡早騰出餘額供仍未有學位的學童報讀。

20140102 - 840兒童「大頭佛」圖破紀錄

標題:840兒童「大頭佛」圖破紀錄
報章:明報
網址:報導原文網址


第4屆龍獅節昨日在尖沙嘴舉行,政務司長林鄭月娥主持點睛儀式。除了有大型龍獅巡遊匯演,負責籌辦活動的龍獅節籌備委員會,今年安排超過840名兒童扮演「開心大頭佛」助興,希望打破健力士世界紀錄。

龍獅巡遊 530瑞獸參與演出
龍獅巡遊在廣東道出發,途經文化中心、星光大道,以市政局百周年紀念花園為終點,沿途有大批市民及遊客圍觀。

今年龍獅節以「開心佛」為主題,盛事基金有份資助150萬元,活動包括龍獅隊伍巡遊及表演等,共有530多頭瑞獸參與演出,以及有大型「開心佛」表演,安排逾840名兒童扮演「開心大頭佛」,當中更有兩歲兒童參與。

20140102 - 12周女嬰仁安醫院術後夭折

標題:12周女嬰仁安醫院術後夭折
報章:蘋果日報
網址:報導原文網址


一名出生僅12周的女嬰,因患上先天性膽管閉塞,個多月前在仁安醫院(圖)進行腹腔鏡手術,其後不久夭折。衞生署在接獲院方呈報後已派員到醫院了解,調查發現醫院在人手、設備或緊急應變方面並沒有違規。

死因待法醫剖驗確定
仁安發言人稱,該女嬰手術後生命表徵正常及情況穩定,醫護人員亦一直密切監察其身體狀況。惟翌日女嬰病情突告惡化,其主診醫生連同多位兒科專科及急症科專科醫生即時進行急救及治療,惜最終不治,其死因有待法醫剖驗確定。仁安表示對事件深感難過,並向其家屬致以深切慰問。

衞生署亦接獲在11月另一宗醫療事件呈報的嚴重醫療事件,涉及一名96歲男性長期病患者。病人因為肩關節脫位到港安醫院求診,其後由駐院骨科醫生替其進行閉合性復位治療,並曾入住該院,於翌日凌晨離世。經醫生診斷,死因為呼吸衰竭。衞生署調查後並未發現醫院違規。院方亦已根據嚴重醫療事件呈報系統,向衞生署提交詳細報告。

此外,衞生署於去年9月底接獲私家醫院呈報一宗個案,涉及一名急性心肌梗塞病人進行心導管程序期間出現心臟停頓,經搶救不治。醫院已提交詳細報告,死因為心源性休克。由於該情況為有關疾病及程序的已知併發症,該個案確定不屬於私家醫院須呈報的嚴重醫療事件。

20140102 - 塱原收成節逾千人參加破紀錄 孩子回歸自然 珍視泥土作物

標題:塱原收成節逾千人參加破紀錄 孩子回歸自然 珍視泥土作物
報章:蘋果日報
網址:報導原文網址


城市如牢籠,被困的孩子與大自然失去連繫,新一代不分五穀、對孕育萬物的泥土沒有感覺。長春社和香港觀鳥會舉辦第八屆塱原收成節,盼找回人與自然之間的關係,兩天的節慶,料破紀錄吸引逾1,000人參加。城市孩子擺脫家傭照顧,首嘗在農地收割的農作物、用土灶烤焗的番薯、粟米。

塱原收成節在元旦日和1月5日舉行,長春社保育主任劉善鵬表示,今屆報名的熱烈程度是前所未見,首三小時逾千名額已爆滿,去年800名額要兩星期才滿。他指,參加者多是親子家庭,反映家長越來越重視孩子接觸大自然。

「農夫耕田好辛苦」
阮氏一家三口首次參加收成節,在農地掘馬蹄。阮先生希望女兒學會惜食,「一粒馬蹄如果放喺枱上面,佢可能唔食掉咗算數,自己挖過就知食物唔係咁簡單,係要付出好多嘢」。

港孩首次在農田挖掘馬蹄和慈姑、製作稻草人和以土灶烤焗番薯。10歲的陳樂融說,親手挖到農作物好興奮,較在家上網打機更有趣,「慣咗啲泥就唔覺得污糟,以前就覺得好核突,好似動物會屙屎、又會有蟲」。梅氏姐妹聯手挖到數十顆馬蹄,8歲妹妹詠欣平日由傭人照顧起居飲食,今次挖掘半小時已感到腰痠背痛,10歲姐姐淑妍感慨:「以後都唔會咁嘥食物,因為覺得農夫耕田好辛苦」。

駐場義工柯先生希望港孩對土地多一份關懷,「我哋對待土地好似一個生命咁,唔係一塊地有幾大、起到幾多間屋、幾錢呎」。天文台前台長、香港觀鳥會榮譽會長林超英昨出席收成節,他指近年外國研究顯示,在城市長大孩子容易患上自然缺失症候群,缺乏安全感和孤獨。他呼籲家長多讓子女接觸郊野,「細路仔最大問題係困喺屋、交通工具度,成日俾嘢圍住,一個細路最緊要見番天大地大,有山有海,視野先會開闊啲,諗嘢都開心啲」。



標題:塱原收成節 教導孩子惜食
報章:東方日報
網址:報導原文網址


一年一度「塱原收成節」昨於上水塱原濕地舉行,首日吸引五百名市民參加,在本地「絕迹」多時的慈姑、馬蹄在農田再現。不少參加市民變身農夫,有人全家總動員,在泥濘中挖掘採收,體驗收穫得來不容易,亦有家長在田野間進行親子教育,讓下一代學懂珍惜食物不浪費。

親子活動 體驗農夫辛苦
收成節由環保團體長春社及觀鳥會合辦,長春社保育主任劉善鵬指,報名市民以家庭為主,總人數多達一千,為歷年之冠,相信愈來愈多市民關注環保,稍後或會檢討擴大來年參加人數。劉續指,塱原夏天盛產稻米,冬天有慈姑、馬蹄等農作物,希望透過活動吸引更多市民走出城市,到郊野了解農業生態、掌握濕地和雀鳥的共存和保育,讓市民體驗田園風味。

首次參加活動的城市人梅太三母女,利用大、小鐵鏟工具,幾經辛苦才在田裏挖到十幾粒馬蹄。梅太說,期望女兒體驗農夫辛苦,學懂惜食。八歲大女兒淑賢直言:「日後絕不浪費食物,亦不會做農夫!」

馮太一邊製作稻草人,一邊為四歲及八歲女兒進行親子教育:「農夫辛苦耕種才有收成,稻草人可以阻嚇雀仔偷食,保護農作物。」

收成節採嘉年華會形式,分別於元旦日及一月五日進行,除採收活動,還有稻草人製作、古法土窰、圍村語言及文化講解,更有生態導賞,宣傳本土農業、傳統文化的保育訊息。

20140101 - 阿保一族:親紙玩具

標題:阿保一族:親紙玩具
報章:太陽報
網址:報導原文網址


世上「紙」有爸爸好!曾修讀建築的梁志安(Reg)五年前隨手用一個薄餅盒,為當時十歲的女兒Natasha‘做了一輛小火車作玩具,自此便開展了以廢棄紙張製作各種模型的興趣。Reg希望家長可以教會子女善用自己的想像力去創作喜歡的玩具,利用看似毫無價值的廢紙去做出有價值的玩意,因為他相信兒童會從自製玩具中學會珍惜,亦能明白到自己喜歡的東西不一定要用金錢購買。

「我想整呢架巴士呀﹗」一個參加展覽的小男孩指着草圖簿上的一架巴士,然後拿着Reg準備的卡紙、鎅刀及熱溶膠噴槍,與爸爸開始製作他人生中第一架紙製巴士。Reg詳細地解說紙巴士的構造,直言「巴士四四方方,小朋友會handle(處理)到。」曾修讀建築的Reg於五年前與家人的一次親子時間中忽發奇想,想到何不利用剛盛載完薄餅的紙盒,為大女兒Natasha及三歲的小女兒創造一些小玩意?Reg於是花了十五分鐘,為Natasha做出一個有煙囪及六個車輪的小火車,再由她親自填色及加上裝飾,兩父女合力製成第一件紙板作品。

多點時間與女兒相處
Reg與Natasha一同製作紙模型的原意,除了是希望有多一些時間相處外,亦希望向女兒灌輸一個想法︰看似毫無價值的東西,只要稍加心思,亦可變成自己喜歡的事物。「依家嘅小朋友大多數都係玩平板(電腦)或者睇電視,但其實自己鍾意嘅玩具唔一定要用錢買。」Reg認為兒童太沉迷電子產品,希望小朋友可以透過製作紙板模型,活用他們的創意。

「隔籬屋嘅小朋友會問我整唔整到大黃蜂、柯柏文(變形金剛角色),可能男仔比較鍾意機械人。」Reg明白男孩對他為女兒創作的紙板相架及雀鳥屋興趣不大,所以機緣巧合下,便嘗試了製作紙板機械人。

Reg更自行鑽研出不同的技術,加以利用扭紙及捲紙的技術將一塊普通的卡紙製成有曲線、有紋理的組件。製成的紙板機械人高近半米,上色後更加栩栩如生。

一張平凡的卡紙,在這個爸爸的創意及心思下,變得不再平凡。

20140101 - 中學生選舉新聞 小斌斌慘案居首

標題:中學生選舉新聞 小斌斌慘案居首
報章:東方日報
網址:報導原文網址


學友社公布二○一三年「全港中學生十大新聞選舉」結果,小斌斌疑遭伯娘挖眼事件高踞榜首,而十大之中一半屬本地新聞,當中以第二位的免費電視發牌風波排名最高,其餘則有教師林慧思粗口辱警事件、雙非學童搶佔幼稚園學位、政府推行限奶令及政府議員倡制裁菲律賓。有份投票的中學生表示,社交網站已成朋輩間接收新聞資訊的主要平台,對於網上瘋傳轉載的新聞及影片印象尤深。

網上熱議話題較易投入
學友社去年十一月二十日至十二月十一日期間邀請來自一百一十九間中學約八萬二千多名中學生,從早前篩選出的三十則候選新聞中,投選十大新聞,三甲依次為小斌斌疑遭伯娘挖眼事件、免費電視發牌風波及華裔女生藍可兒離奇伏屍酒店案。而佔領中環爭議、垃圾徵費、湯顯明酬酢爭議等涉及政治及民生政策的港聞,全部位列二十名之後。

第二十二屆全港中學生十大新聞選舉籌委會成員溫嘉敏指入選的十大新聞話題性強,加上網上熱議,中學生較易投入其中,相反涉及政治與政策的議題因較複雜,學生未必有足夠知識理解。

有份投票的佛教沈香林紀念中學中五生杜燕雯直言對情節曲折的新聞較有興趣,又認為現時社交網絡發達,「林慧思老師講粗口同藍可兒伏屍酒店單新聞,就係上網睇片睇番嚟」。該校另一中五生周汶菁則指,社交網站設有分享及讚好功能,方便與朋友同學交流,又指自己亦對候選新聞之一的湯顯明酬酢爭議有所聞,認為湯作為前廉政專員,應予以譴責。

20140101 - 誕嬰棄垃圾桶 狠婦照返工

標題:誕嬰棄垃圾桶 狠婦照返工
報章:東方日報
網址:報導原文網址


商場女廁誕嬰當垃圾,四十三歲中年婦掀殺嬰疑雲!一名酒樓女傳菜員,早前與男友歡好後珠胎暗結,懷孕約四個月後,上周六(廿八日)上班途中,疑突感腹痛,走進商場如廁,誕下一名嬰兒後將之棄於洗手間垃圾桶。狠心婦棄嬰後竟當「冇事發生」,如常往酒樓上班,直至兩日後感身體不適,自行往北區醫院求醫始東窗事發;警方事後派員往商場調查及搜尋棄嬰下落,惜暫無發現,暫列懷疑隱瞞嬰兒的出生處理,中年婦獲准保釋候查,本月初返警署報到。

被捕女子姓郭,獨居粉嶺聯和墟一劏房,據悉郭女在粉嶺中心購物商場的酒樓當傳菜員,每天中午十二時上班,至晚上十時下班。據酒樓職員稱,郭女去年三月初入職,平日見她性格暴躁,脾氣古怪,鮮有主動與人攀談,故對其家庭背景及感情生活所知不多。

前日傍晚六時許,郭女因下體流血,自行往北區醫院急症室求診,醫生替她詳細檢查後,相信是剛分娩所致,細心查問下,有人對生產經過及嬰兒去向支吾以對,醫生覺事件有可疑,遂即時通知警方接手調查。

警員搜尋嬰兒無果
警員向郭女進一步查問,此時她始肯和盤托出,指稱上周六(二十八日)上午十一時許,途經粉嶺中心購物商場擬往上班時,突感腹痛不適,遂往商場的洗手間如廁,豈料誕下嬰兒,登時不知所措,由於相信是流產,嬰兒已無生命迹象,遂用物件將其包裹,隨手將之丟進洗手間內的垃圾桶。警方對郭女所言半信半疑,認為事件或涉殺嬰,即時派員到商場及附近垃圾站搜索,但暫無發現,疑與事隔一段時間有關,暫未知嬰兒下落。

醫生:或意外流產
由於郭女聲稱懷孕約十七周,醫生需詳細檢驗其懷孕期所屬階段,不排除誕下的為胚胎,未達成熟至形成嬰兒,或是意外流產。

郭女向警方聲稱,去年五月認識一名男子後,兩人曾發生性關係,其後發覺意外懷孕,最後一次月經是十七周前。事後,警方曾派員到酒樓調查,並曾邀請郭女的同事,一同返回其聯和墟所住的劏房了解。

據郭女的酒樓同事稱,上周六郭女如常於中午十二時開工,當時並無異樣,近日亦未察覺她「見肚」,故對其懷孕甚至涉案感愕然。

20140101 - 擬規管兒童乘私家車 無坐安全椅列違法

標題:擬規管兒童乘私家車 無坐安全椅列違法
報章:蘋果日報
網址:報導原文網址


現時本港法例規定,私家車後座若未有配置兒童座椅,後座小童只須使用成人安全帶,安全成效存疑;運輸署擬修例限制後座兒童也必須使用兒童座椅,最快2015年實施,近十萬家庭受影響。有車主指屆時兒童不能坐無配置兒童座椅的「順風車」,有擾民之嫌。

運輸署助理署長(技術服務)梁德輝表示,現行有關兒童安全座椅的規定早於80年代訂立,3歲或以下小童如坐在私家車前座或後座,必須使用兒童安全座椅;若後座無安裝兒童座椅,便不受條例規管,使用一般安全帶即可。

梁指,汽車製造商進行安全測試時,以成人體形作為安全帶測試的標準,故身高不足的小童使用成人尺碼安全帶,「安全帶會勒住面同頸,束縛效用存疑」。署方擬收緊法例,要求私家車後座兒童,必須使用符合規格的兒童安全座椅,署方已向交通諮詢委員會、立法會交通事務委員會等提出建議。

其他車種不受影響
署方參考全球17個海外地區做法,又徵詢本港醫學界意見,普遍支持根據身高和年齡作限,遂提出四個方案制訂法例準則,分別為「1.35米或8歲以下」、「1.4米或9歲以下」、「1.45米或10歲以下」,以及「1.5米或11歲以下」,現階段只考慮針對私家車修例,其他車種不受影響,將於今年第二季左右進行車主意見調查。

梁德輝指,法例通過後最快2015至2016年才能實施,預計受影響有車家庭達7.5萬至9.9萬個,而所受影響只是付款購買合適兒童安全座椅,估算從孩子出生到法例所限年齡為止,支出介乎4,000至1.4萬元左右。他提醒,以往孩子不時會乘搭親友順風車,惟立法後若親友座駕無合適座椅,便只能另選交通工具。

香港汽車進出口商會會長羅少雄,認同修例可更有效保障兒童的安全,且認為「1.35米或8歲以下」方案較為適合,「有啲香港女士唔係咁高大,1.4米呢個高度同體形已可用安全帶。」

車主馬先生的私家車後座加添了兒童座椅供兩歲半兒子使用,但批評新例實施後再不能乘坐朋友沒裝兒童座椅的順風車,做法相當擾民,認為應豁免。



標題:後座兒童明年或須戴安全帶
報章:東方日報
網址:報導原文網址


現時法例只要求三歲以下兒童在私家車前座須使用安全帶,為加強兒童乘客安全,政府建議後座兒童亦須佩戴,並提出四個按照不同身高及年齡的方案(見表)徵詢私家車車主意見。運輸署預料新措施最快二○一五年實施,有數個月寬限期,屆時警方或需隨身帶備軟尺,又或要求私家車司機提供兒童乘客的年齡證明,以便執法,違例司機會被罰款二千元。

違規司機或罰款二千
政府檢視十七個司法管轄區對兒童安全帶的規定及諮詢本港醫學界後,整合四個方案,各方案的兒童身高門檻介乎一點三五至一點五米以下,年齡門檻在八至十一歲前不等。

運輸署助理署長(技術服務)梁德輝指,新措施影響家庭數目估計由七萬五千至九萬九千戶不等,違例司機會被罰款二千元。運輸署最快今季在牌照事務處向私家車車主做問卷,收集對各方案及罰則的意見。

梁表示部分情況可獲豁免,例如兒童歲數合乎要求但高度未夠,「如果乘客係侏儒症患者,已經三十歲但身高唔夠一點三五米,唔通叫佢用兒童安全帶?」執法方面,他承認兒童歲數較難憑肉眼辨認,警方或會要求私家車司機提供兒童的年齡證明,若未能即時提供或須到警署補交。至於高度,警方可能需要透過軟尺或繩量度,具體執法仍有待與警方商討。

香港汽車會副會長江日雄對新措施表歡迎,認為身高一點四五米以下或未滿十歲的方案三較適合,因為一點四五米以下的兒童若佩戴成人安全帶,或會出現安全帶「鎅頸」情況。警方數字顯示,前年全年涉及私家車乘客無佩戴安全帶的檢控數字有二千八百九十六宗,去年首十個月便有二千一百三十宗。

必須佩戴兒童安全帶的年齡與身高組合方案
‧方案1.身高未達1.35米或未滿8歲

‧方案2.身高未達1.4米或未滿9歲

‧方案3.身高未達1.45米或未滿10歲

‧方案4.身高未達1.5米或未滿11歲

20131231 - 耳喉通話:兒童睡眠窒息症

標題:耳喉通話:兒童睡眠窒息症
報章:太陽報
網址:報導原文網址


睡眠窒息症不但影響成年人,幾歲大的小朋友也可能有此問題,對學習以至健康也可造成損害。患有睡眠窒息症的兒童,由於睡眠質素差,精神難以集中,脾氣會較為暴躁,繼而影響學習表現及成績,而且睡眠不足會影響到生長賀爾蒙的分泌,對小朋友的發育及成長也構成窒礙。

過去本港有調查顯示,多達兩成半的學生有不同程度的睡眠窒息症,即使是年紀細細的幼兒也可能患病,外國研究則指約一成兒童有睡眠窒息症。家長要知道小朋友是否有此問題,可以多留意孩子睡覺的情況,若發現他們在睡覺時呼吸有短暫停止、有鼻鼾、早上賴床不起、睡時愛用口呼吸,以及經常顯得渴睡無精神等等,便需要留神。

兒童睡眠窒息症的處理與成人有差別。成人患者可以用呼吸機解決問題,而小朋友則大多可以透過手術治療,解決睡眠窒息的問題,原因是發生在兒童的睡眠窒息,多與扁桃腺體及增殖體肥大有關,有時則是源於鼻敏感引致下鼻甲腫脹,導致呼吸道受阻,因此只要接受手術切除阻塞上呼吸道的組織,氣道便可回復順通無阻。

睡覺對身體十分重要,而睡眠窒息症就會嚴重破壞及降低睡眠質素,對於正在急速成長的小朋友來說,足夠及優質的睡眠便更為重要,若家長懷疑小朋友患有睡眠窒息症,便應找醫生檢查及進行睡眠測試,以盡早發現及處理。

20131231 - 十五歲男童染肺炎球菌

標題:十五歲男童染肺炎球菌
報章:東方日報
網址:報導原文網址


聯合醫院接獲一名十五歲男童感染入侵性肺炎球菌個案,患者現時在兒科病房留醫,情況穩定。連同此個案,現時共有七名兒童感染入侵性肺炎球菌,在公立醫院接受治療。其餘六名兒童中,兩名兒童在瑪麗醫院留醫,四名兒童分別在伊利沙伯、將軍澳、屯門和東區醫院留醫。

香港傳染病醫學會代表曾德賢昨指出,肺炎球菌主要威脅幼童和長者,長期病患者或接受化療的癌症病人因免疫系統較弱,也容易受該菌入侵。健康的年輕人或成年人免疫系統都有能力對付該菌,避免引致嚴重併發症,故該類人士感染入侵性肺炎球菌個案非常罕見。

衞生防護中心資料顯示,截至本月廿九日,共有六千三百名兒童獲資助補種十三價肺炎球菌疫苗。

20131231 - 中年婦誕子棄公廁

標題:中年婦誕子棄公廁
報章:蘋果日報
網址:報導原文網址


一名中年婦人自稱如廁時誕嬰而不自知,惟連日腹痛流血,至昨日到北區醫院求助揭發事件,警方接手調查。

女事主43歲,未婚。昨傍晚6時許,她前往北區醫院求診,透露下體流血疼痛,醫生檢查後發現她曾分娩。有人報稱,早前認識一名男友,並與對方發生超友誼關係,之後產生生理變化,自稱不知道懷孕,但連日下體不適。本月28日,女事主經過粉嶺中心時突感腹痛,於是進入商場女廁誕下嬰兒,並讓馬桶沖走。醫生獲悉後立即報案。警員到醫院跟進,稍後院方將女事主轉送沙田威爾斯親王醫院接受手術。



標題:商場產子 棄嬰失蹤
報章:明報
網址:報導原文網址


上水北區醫院揭發遺棄初生嬰兒案件,一名求診女子被醫護發現剛生產完,當被追問嬰兒下落時,女子聲稱早前在粉嶺區一個商場的廁所內作動產子後,將嬰兒遺棄商場垃圾桶,醫院報警,警員趕至商場搜查,但未有發現,暫列作「求警協助」案處理。截至今日凌晨截稿前,初生嬰兒仍下落不明。

涉案的43歲女子,因下體流血不止需進行手術急救,現留醫及被警方扣查。

下體流血求診揭發

據悉,涉案女子任職侍應生,未婚及獨居,今年中認識一名男子及發生性行為後,未幾發現懷孕,疑上周六(28日)在往粉嶺中心商場逛街期間突然肚痛,並於商場地下的廁所產嬰,事後將嬰兒用布包裹遺棄廁所垃圾桶離去,但後來因下體流血不止,故到醫院求診。

消息指昨晚6時許,女子因下體流血不止到北區醫院求診,其間醫生經檢查懷疑她剛產子,遂進一步查詢,女子始將在商場廁所產子後遺棄一事「和盤托出」,不知誕出的嬰兒生死,醫生聞言大驚報警。警員根據資料趕往該商場女廁搜查,但未有任何發現,正通宵全力追尋嬰兒下落,暫未知嬰兒是否足月及是生是死,調查涉案女子口供是否可疑。

根據《侵害人身罪條例》的「隱瞞嬰兒的出生」,若意圖隱瞞嬰兒出生的事實而以任何方式處置其屍體,不論嬰兒在出生之前、之時或之後死亡,均屬犯罪,一經定罪可判囚2年。

20131231 - 中一生為$200 浴室門運毒

標題:中一生為$200 浴室門運毒
報章:蘋果日報
網址:報導原文網址


警方昨搗破罕見「鋁質浴室門藏毒」案,兩名青少年將一扇鋁門搬落黃大仙竹園南邨停車場,拆卸藏於門中約值12萬元的K仔(氯胺酮)之際,警方採取行動拘捕他們,其中一人為13歲中一男生,據稱他們各收取200元酬勞替人運毒。

18歲同伴亦被拘捕
被捕兩人分別姓汪(13歲)及姓徐(18歲),前者就讀中一,後者報稱做廚工,俱有黑社會背景。警方調查得悉兩疑犯為了200元便鋌而走險販毒,警方已聯絡他們的家長了解其背景,並追查K仔來源。

藏毒鋁門高兩米闊半米,新簇簇連生產商的宣傳貼紙還未拆,毒品主要藏於空心的門框裏面,驟眼看難以察覺內有乾坤。葵青警區反黑組人員早前接獲情報,於是在竹園南邨埋伏。至昨下午4時許,汪與徐出現將該扇鋁門搬落趣園樓停車場,他們拆開門框準備取走毒品時,探員遂上前截查。

兩少年赫見警員立即逃走,惟終被拘捕,警員在鋁門內起獲四包K仔,共重一公斤約值12萬元,其後兩人被押返家中搜查,事後以涉嫌販毒罪帶署扣查。


標題:13歲童涉空心鋁門運毒
報章:太陽報
網址:報導原文網址


年僅十三歲男童聲稱為二百元甘為毒販効勞!葵青警區反三合會行動組人員,昨午根據線報調查後,派員在黃大仙竹園南邨趣園樓外埋伏,至下午四時許,發現姓汪男童與一名姓徐(十八歲)青年,鬼鬼祟祟搬着一扇鋁門,覺得有可疑,上前查問,在門架一條空心鋁管中,發現四包共重一公斤俗稱「K仔」的氯胺酮,市值十二萬元,遂以涉嫌販毒將兩人拘捕。

據悉,汪童仍就學,徐是廚房工人,警方懷疑他們有黑社會背景,有人供稱知道門架內藏毒品,每人收取二百元酬勞,以搬運鋁門作掩飾運毒。

20131230 - 自閉童改善學習溝通全賴你

標題:自閉童改善學習溝通全賴你
報章:太陽報
網址:報導原文網址


養兒育女本非易事,要照顧患有自閉症的子女,所付心力更非常人能夠想像!三歲的嚴子杰患有自閉症,雖然智力正常,但溝通能力卻遠遜同齡小孩,更因未能跟上學習進度而需接受特殊訓練,惟父母囿於經濟而卻步,幸在保良局特殊兒童發展基金協助下始能如願。社會上與子杰類同的個案如恒河沙數,太陽報愛心基金與東方日報慈善基金將全力協助保良局特殊兒童發展基金籌募善款,讓病童及早獲得適切訓練。

坊間相關課程貴難負擔

「我聽過有其他家長因為冇去處理問題,搞到小朋友到六、七歲都仲未識講嘢。」嚴母憶述,子杰歲半大時,跟他說話總發現兒子缺乏眼神接觸,不擅溝通。去年子杰接受評估後,家人始得悉子杰患有自閉症,「有時佢肚餓想食嘢,淨係識拉住我哋,但係就完全唔識講出嚟,佢同哥哥細妹嘅表現有好大分別。」
溝通與紀律問題令子杰難以接受傳統教育,「因為怕會騷擾到其他學生,一般幼稚園都未必肯收佢,真係好徬徨。」嚴父指,六歲前乃子杰接受訓練的黃金期,惟社會上提供相關訓練的地方卻供不應求,部分更所費不菲,故一直為兒子前路憂心忡忡。
生長在雙職家庭的子杰與家人居於天水圍,父母同要為口奔馳,但又要同時照顧家中老幼,嚴母雖感吃力,但每星期仍堅持帶子杰到元朗、粉嶺甚至長沙灣接受訓練,以改善學習及溝通能力,「周圍問機構有冇專為自閉症兒童而設嘅訓練課程,只要係有資助嘅我哋都會去,但每個月都幾千蚊,真係好難負擔!」
母陪上課在家學以致用

面對沉重經濟壓力,幸獲保良局「特殊兒童發展基金」協助,子杰終在今年年初開始獲安排每星期接受免費特殊訓練,嚴母直言兒子接受訓練未幾,其表現已大有改善。嚴母亦會陪伴子杰上課,以便在家中學以致用,「原來有啲嘢,我哋唔上堂都唔知道應該要咁樣教佢。」
保良局發起的「點滴創明天」持續性捐款計劃,希望能在首階段籌得善款二千五百萬元全數撥入「特殊兒童發展基金」,以為初生至六歲、又未獲任何政府資助以接受特殊教育服務的先天性殘障兒童,提供不同形式的協助及支援,當中包括訓練及資助購買復康器具。善長的踴躍捐助,將能令更多兒童踏出健康成長第一步。

20131230 - 兒童視力矯正八歲前最關鍵

標題:兒童視力矯正八歲前最關鍵
報章:東方日報
網址:報導原文網址


兒童眼睛在發育階段,倘有「鬥雞眼」或先天雙眼視力差距過大,可致弱視。視覺矯正師表示,如錯失八歲前的治療黃金期,視力缺憾難以彌補,嚴重可致失明。有九歲男童左眼嚴重遠視,因未及早發現及治療,左眼或終身只餘一成視力。家長若發現子女看事物時眼珠偏斜,便應及早安排檢查;當孩子年屆四歲,亦務必到母嬰健康院驗眼。

威爾斯親王醫院視覺矯正師譚惠卿表示,兒童弱視主要屬先天性,包括雙眼「鴛鴦」視力、斜視(如鬥雞眼)屬內斜視、眼皮下垂遮擋視線等,以「鴛鴦眼」最常見,即兩眼遠視相差一百至一百五十度、散光差一百度,或近視差二百度。

怕影響社交 弱視難康復
她直言部分家長低估子女弱視問題,「由得佢靠一隻眼睇嘢就算。」但難保患者的「好眼」會患眼疾或遇意外,故家長應衡量風險。而兒童不像成人懂得遮掩「好眼」以測試視力,當「壞眼矇查查,腦部會指揮好眼睇埋,以為無事。」倘弱視惡化又未及早發現,待八歲時雙眼完成發育,便難逆轉。她指雙眼視力正常才能產生立體視覺,缺立體感會對日後發展構成障礙,「紀律部隊、機師等職業一定做唔到。」

有九歲男童透過學生健康服務發現左眼遠視六百度,只餘一成視力,右眼則正常,佩戴眼鏡也無用,矯正師建議他遮蓋右眼,重新鍛煉左眼,但男童怕影響社交活動,母親亦「由得佢」,預料其左眼永久難康復。另一名左眼斜視的六歲女童,左眼同樣得一成視力,每日當「獨眼龍」六至八小時,不足一年便治愈。

不同立體眼鏡評估視力
譚惠卿提醒,要判斷子女有否斜視,父母可留意孩子聚焦看事物時,眼珠有否偏離中間;當兒童年滿四歲,便應到母嬰健康院驗眼。如有需要,會獲轉介視覺矯正師跟進。現時全港公立醫院共有十四名全職及一名兼職矯正師,會用不同的立體眼鏡,評估兒童有否弱視。以威院為例,今年有二千六百多人次接受斜視及弱視治療,包括成人及兒童,較去年增二百人次,兒童個案多由母嬰健康院的視力普查計劃轉介。




標題:鴛鴦眼遲矯正 9歲童左目近盲
報章:晴報
網址:報導原文網址


眼睛是心靈之窗,但若有鴛鴦眼,且沒及時矯正,嚴重可致盲。有九歲兒童患鴛鴦眼卻未及時治療,令左眼僅餘一成視力。專家促兒童四歲應驗眼,有弱視則須八歲前就醫,把握矯正的黃金時間。
雙眼屈光度數有較大差距時,如一隻眼遠視達100度,而另一隻眼正常,則稱之為鴛鴦眼,原因多屬遺傳或後天病變。若兩眼度數差距大,大腦就會放棄視力差的眼,只以視力正常的眼接收影像,令弱視眼變得更差。

8歲前未矯視 視力退化

威院視覺矯正師譚惠卿指出,鴛鴦眼、斜視、大細眼及白內障都是引起弱視的原因,尤其是鴛鴦眼。孩子八歲就會完成視覺能力發育,若弱視兒童在此之前未完成矯視,弱視眼就可能會退化,嚴重會致失明。
一名九歲男童自小便有鴛鴦眼,右眼正常,左眼有達600度遠視。其家人見男童仍能看見東西,誤以為他視力正常,未有求診。其後他在小學做學童視力保健時發現有弱視,再被轉介至威院求醫,但已錯過八歲的黃金治療時間,即使治療,左眼只得一成多視力。
譚惠卿說,弱視兒童視覺矯正愈早愈好,若錯過黃金治療時間,只能戴眼鏡去遷就度數。她指出,新症增加是因為母嬰健康院為四歲學童提供「學前兒童視力普查」服務,令更多家長意識到兒童弱視問題嚴重性;而成人眼部病變導致弱視的求診個案亦有增加。

遮眼治療 最重要堅持

如驗出有弱視問題後,會建議病人作遮眼治療,一般一日遮三至四小時,須堅持一年以上。「遮眼不舒服,不是每個小朋友能夠堅持。」譚惠卿說,這時候家長就要有耐性地引導小朋友接受治療,強調若肯堅持,視力康復率達100%。
值得注意的是,原來譚惠卿是威院唯一一名視覺矯正師。她透露,本港專職醫療體系缺人,全個醫管局僅有14個全職視覺矯正師,全是外國畢業生回流,而本地並沒有提供培訓。視覺治療師一般一日看16個症,在人手不足下,醫院只好將簡單的檢查流程分配給其他部門協助,並會以八歲以下的兒童優先,確保兒童新症的輪候時間不會超過三個月。

20131230 - 跨境童專用校網激發屯門家長不滿

標題:跨境童專用校網激發屯門家長不滿
報章:東方日報
網址:報導原文網址


教育局早前宣布新增跨境學童專用校網詳情,屯門區及天水圍應當局要求需分別增加三十班小一應急,但有屯門區家長不滿專用校網可能對本地學童造成影響,擔心學校投放大量資源應付雙非學童,會影響教學質素,計劃下月發動遊行抗議,要求當局安排在各鄰近口岸的地區平均分配增加的學額。

網上號召下月遊行
一班自稱「被欺壓的屯門家長」向本報投訴,批評教育局月中突然宣布,要求屯門區撥出約一千二百個小一學額予跨境學童,事前並沒有諮詢屯門區家長及區議會,認為罔顧跨境學童對屯門學校造成的影響,近日在網上號召家長下月發動遊行,並向區內多名區議員發信要求協助。

多名家長在網上討論區表示願意參與遊行,有家長擔心繼北區後,屯門將成為第二個被跨境學童「攻陷」的地區,亦有家長指雙非學童未來數年不斷增加,擔心明年情況更加嚴重。屯門區議員朱耀華指雖然屯門區面對學額問題不及北區嚴重,但批評教育局單方面公布措施,未有向家長交代配套支援措施,做法過分。

20131229 - 一名 7歲兒童被獨留在家父母涉虐兒被捕

標題:一名7歲兒童被獨留在家父母涉虐兒被捕
報章:新城電台
網址:報導原文網址


一名 7歲兒童被獨留在家 , 父母涉嫌虐兒被警方拘捕.
事發在早上 7時許 , 警方接報指一名 7歲兒童, 被獨留在上水清河邨清朗樓一單位, 經初步調查後, 懷疑他被分別 46及31歲的父母獨留在家 , 警方於是拘捕兩人 , 暫時將案件列作虐兒案處理 .

20131229 - 已種13價疫苗 兩歲童染肺鏈入ICU

標題:已種13價疫苗 兩歲童染肺鏈入ICU
報章:蘋果日報
網址:報導原文網址


本港連續兩日錄得有兒童感染可致命的肺炎鏈球菌。最新一宗個案是一名兩歲女童,感染乙型流感病毒後,再受肺鏈雙重夾擊,正在醫院深切治療部(ICU)留醫,情況嚴重。她病發前曾接種13價肺鏈疫苗,但沒接種流感疫苗。
衞生防護中心表示,該女童居於九龍城,病發前曾接種10價肺鏈疫苗及13價肺鏈疫苗加強劑,但未能提供她接種13價肺鏈疫苗的時間。
女童一向健康良好,本月20日出現發燒、咳嗽及流鼻水病徵,23日入住浸會醫院,昨轉往伊利沙伯醫院(圖)兒童深切治療部留醫。院方診斷她出現肺炎、氣胸及胸部有膿液,情況嚴重。

感染流感併發
女童的鼻咽分泌及血液樣本,分別對乙型流感及肺炎鏈球菌呈陽性反應,相信她感染流感病毒併發入侵性肺鏈,但暫未知肺鏈的血清型。她最近沒有外遊,其八歲兄長本月19日出現上呼吸道感染病徵,現已痊癒。
今年至今本港錄得21宗五歲以下兒童感染入侵性肺鏈個案,當中最少九宗屬血清三型。
瑪麗醫院前日公佈一名四歲男童感染肺鏈。男童父親何先生表示,兒子本月21日病發,到港安醫院求診但沒改善,三日後轉到瑪麗。瑪麗前晚為兒子做手術抽取肺積水及膿液,在深切治療部留醫一晚,昨轉到普通兒科病房。何先生批評院方沒將兒子隔離,或將病菌傳染其他病童。
中文大學兒科學系教授韓錦倫表示,兒童感染流感後身體轉弱,肺鏈有機可乘入侵,造成雙重感染,家長應同時安排子女接種流感及肺鏈疫苗。
不過他擔心兒童接種流感疫苗後,或會增加感染副流感的風險,屆時變成副流感病毒及肺鏈雙重夾擊。他又指,感染肺鏈的兒童獲處方抗生素後,一般很快清除體內細菌,不一定要入住隔離病房。

20131225 - 再有男童染肺炎球菌

標題:再有男童染肺炎球菌
報章:東方日報
網址:報導原文網址


入侵性肺炎球菌再襲幼童。醫院管理局接獲將軍澳醫院通報,一名兩歲男童感染入侵性肺炎球菌,現時在該院兒科病房留醫,情況穩定。

連同此新增個案,目前共有六名兒童因入侵性肺炎球菌感染,在公立醫院留醫。在屯門醫院兒科隔離病房留醫的六歲女童,情況穩定;東區醫院一歲男童在兒童深切治療部留醫,另一名三歲女童在兒科病房留醫,兩人情況穩定;在瑪麗醫院兒童深切治療部留醫的五歲男童情況嚴重,在該院兒科病房留醫的六歲女童情況穩定。

衞生署本月十三日起,資助未接種十三價肺炎球菌疫苗的二至五歲兒童,到私家診所補打疫苗,截至本月廿二日,共有四千二百名合資格兒童補打。

未納入法定呈報傳染病
香港大學感染及傳染病中心總監何栢良認為,入侵性肺炎球菌感染未納入法定呈報傳染病,現時由公院主動通報的感染數字,未能充分反映該病的傳播情況。雖然政府資助家長為子女補打十三價肺炎球菌疫苗,但疫苗保護並非百分百。不少兒童在感染流感後,雙重感染肺炎球菌。

流感高峰期未過,難以估計入侵性肺炎球菌感染個案會否隨着兒童補打疫苗而減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