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1229 - 157青少年自殺死升22%

標題:157青少年自殺死升22%
報章:都市日報


近期有人在網上設立自殺群組,令各界關注青少年自殺問題。死因庭數字顯示,去年有157名30歲以下的青少年自殺死亡,較07年上升22%。有學者指出,青少年要面對不少壓力,加上缺乏家人支援,或會萌生自殺念頭,建議學校開設工作坊,助學生紓緩壓力及解決問題。

去年本港共962人自殺死亡,較同期因車禍死亡人數多出7.6倍,亦較07年的855人上升12.5%,平均每10萬名本港人口中,便有約13.8人自殺死亡。

17歲的Jody,3年前因轉到國際學校讀書,在學業、友情等受衝擊而出現抑鬱,甚至開始「?手」,幸好她及時求醫。她說:「當時對生存冇意義,好悲觀,後來透過外展訓練更認識自已,又多聆聽,嘗試開解身邊朋友嘅心結。」

港大賽馬會防止自殺研究中心策劃總監羅亦華稱,部分青少年個性較衝動,滿以為自殺可解決問題,家人較難察覺子女出現抑鬱,難及時提供支援,從而令青少年自殺個案上升。

羅建議學校設立工作坊,並推行倫理教育,令青少年對家庭有承擔及責任感外;若有人出現食慾驟減、睡眠不足、焦慮等行為逾兩周,應向醫生及社工求助。

1人自殺亡6人心靈創

此外,撒瑪利亞會求助熱線在今年4至11月底,共收到18,738個求助電話,即每日平均有77名情緒困擾或企圖自殺者來電。該會宣傳及籌募經理黃思詩稱,根據研究發現,每名自殺身亡的人,會導致身邊最少6名親友帶來心靈創傷外,他們更要承擔較高自殺風險。

撒瑪利亞會明年將在深水埗及新界北,推行「友伴同行」生命互勉計劃,招募16至19歲高中生擔任生命大使,透過約4至5個月訓練,讓他們辨別身邊朋輩有否抑鬱,及早提供協助。



20091126 - 網上外展社工 全港僅3人

標題:網上外展社工 全港僅3人
報章:明報


香港青年協會今年6月成立本港首個網上外展隊,由3名社工搜尋青少年的網上留言,按不同困惑提供輔導,加上20名互聯網大使提供協助,目前已尋出5400個網誌,在其中2500個上留言,得到約300個回應。

沒專門課程 社工邊學邊做

青協督導主任徐小曼指出,網絡溝通形式轉變很快,雖然各院校沒有提供專門社工課程,但網上社工可以「邊學邊做」,社福界亦必須迎接新趨勢,以嶄新手法迎接新挑戰,故政府除了增加網絡社工名額外,亦要投放資源改進技術配套,增加搜尋高危網誌的效率。

香港撒瑪利亞防止自殺會亦於去年6月推出「網蹤人」計劃,由20名義工搜尋提及「自殺」字眼的網誌與討論區,截至今年10月已搜尋到10萬項網誌,當中370多個需跟進。

facebook設權限難追蹤

該會熱線中心主任趙美艷指出,由於facebook存在權限問題,暫未納入計劃。她表示政府能增撥資源聘請「網上外展社工」是好事,但切勿以為有了社工就可解決所有問題,「許多尋死者根本不想接觸專業人士,聽到社工或執法機關會即時失蹤,對義工戒心反而較低」。她表示,最重要是廣大市民能協助留意該類網誌,然後將有關資料以電郵告知該會跟進。

趙說﹕「要別人打消死念,最重要是治本,建立互信關係後,才能對症下藥。」由於許多「死亡網誌」都沒說明尋死地點和時間,警方一般不會受理,義工會先留言聯絡,不會輕言報警,以免對方被嚇怕而「失蹤」。

自殺者求助熱線
生命熱線:2382 0000
社會福利署24小時熱線:2343 2255
撒瑪利亞防止自殺會:2389 2222

20090423 - 電腦循環再用計劃

標題:電腦循環再用計劃
報章:大公報


教育局局長孫明揚昨日以書面回覆立法會議員時表示,○七/○八學年,學校書簿津貼計劃開支超過四億四千萬元。此外,為期兩年的電腦循環再用計劃已於○九年二月推出,適用於領取綜援或獲書簿津貼的家庭,成功申請的學生會獲一部電腦及一年免費上網。

孫明揚表示,上學年書簿津貼計劃開支超過四億四千萬元,在考慮會否擴大計劃的資助範圍時,須顧及其他教育措施的緩急優次,以及可運用的公共資源。在資訊科技學習支援方面,政府每年均向全港中、小學發放經常津貼,使學校在課餘時開放學校電腦室及設施,供有需要的學生在下課後使用。

政府亦推出計劃,為有需要學生提供循環再用電腦及家居上網服務,最新一輪為期兩年的電腦循環再用計劃已於二月推出,適用於領綜援或獲學校書簿津貼的家庭,成功申請的學生會獲一部循環再用電腦及一年免費上網,受惠學生亦可選擇參加隨後兩年以優惠價錢上網計劃。此外,現時共有一百三十六間綜合青少年服務中心和六十六間公共圖書館,提供超過一千七百台可上網的電腦工作站,可在晚間和周末供學生使用。

20090315 - 質問「點解同學有好餸食」 嫌母餸菜差10歲女圖跳樓

標題:質問「點解同學有好餸食」嫌母餸菜差10歲女圖跳樓
報章:蘋果日報
網址:報導原文網址


深水埗富昌邨一個單親家庭的小姊妹,自年前父母離異後變得反叛,與共同生活的母親關係惡劣。13歲姊姊上月因犯事被判入女童院,而其曾在學校企圖跳樓的10歲妹妹,前晚因不滿晚飯餸菜差大發脾氣:「點解同學有好餸食,我哋啲餸咁差!」她與母親爭吵期間危坐4樓住所窗邊企圖跳樓,幸被母親及時拉回未致釀成悲劇。

嫌餸菜差企圖跳樓10歲女童姓梁,38歲姓佘母親為南海人士,10多年前在家鄉工模廠工作時,與任打金工人姓梁港人結婚,先後誕下現年13歲長女阿敏及10歲幼女阿鈴,她其後持單程證來港一家四口團聚,住富昌邨富誠樓4樓一單位。

不滿煎魚及雞翼魚蛋湯

「嚟香港生活後丈夫因為欠債,經常被債主上門追債同淋紅油,加上大家感情出問題最後決定離婚,兩個女跟我,之後我哋三母女靠綜援金生活,每月5,400幾蚊生活僅可啦!」佘婦表示自與丈夫分開後,兩女變得十分反叛脾氣暴躁,經常逃學與不良朋輩為伍,與她關係變差。

上月在深水埗讀中二的長女阿敏,因偷竊罪被判入女童院受管教,社署發放的綜援金因而被削減至3,000多元。「喺油麻地讀小五嘅細女阿鈴亦好多問題,經常駁我嘴同唔返學,舊年仲試過唔開心係學校企圖跳樓,好彩及時被老師拉住冇事囉!」佘婦稱由於兩女兒均有成長問題,社署及學校方面曾派出社工跟進,但兩人始終未能學好。

前日傍晚,佘婦因事外出前,在家中留下煎紅衫魚及雞翼魚蛋菜湯飯餸,予仍未放學回家幼女阿鈴食用。至前晚11時許,阿鈴向剛回家母親大發雷霆指餸菜難食:「點解同學有好餸食,我哋啲餸咁差!」她向女兒解釋因為家窮買餸錢少。

「佢聽到我咁講,大叫:『屋企窮我就死咗去囉!』跟住就坐係露台窗邊話要死,雙腳向街好危險呀!我叫佢唔聽立即報警,跟住拉佢入番屋差人就到!」佘婦表示幼女由救護員送院檢查,因為年幼同有行為問題,要留院觀察見心理醫生;她對於無力好好管教兩名女兒感到內疚,希望兩女能有機會學好。社署發言人指出,已聯絡社工跟進事主情況,提供協助。

專家之言
宜疏導怨恨情緒 修復關係

「佢兩姊妹喺父母分開後變得反叛難教,可能因為青少年反叛行為,亦可能認為冇咗爸爸係媽咪嘅錯,而故意唔聽話做錯事報復,亦有可能因為媽媽唔識教女,要了解問題對症下藥。」香港家庭及事業發展服務總監司徒漢明評論富昌邨姊妹花行為問題時表示,孩童成長必會經過反叛階段,若情況太過份可能隱藏其他問題。
「父母向佢解釋分手原因,疏導小朋友怨恨情緒有助復修關係。」司徒漢明指兩姊妹行為出問題,放縱她們反叛行為會令問題惡化,提議母親向專業人士求助。

欠正確價值觀

對於女童企圖跳樓導火線指餸菜差,他指本港社會過於物質化,加上女童缺乏正確價值觀所致;近日多名少年男女輕生,與他們過於被父母溺愛、缺乏面對逆境能力及偶有不順意即以死逃避有關。

20081109 - 本港家庭家居安全意識不高 近兩成兒童活在高危家庭

標題:本港家庭家居安全意識不高 近兩成兒童活在高危家庭


調查結果顯示,本港家庭的預防火警發生措施普遍不足,有超過五成家庭潛在風險頗高,其中有接近兩成的家庭更屬高危一族。綜合是次調查結果,得出本港家居最嚴重的火險/燒燙傷十大隱患(詳見附件)。當中發現廚房是家居火險及兒童被燒燙傷的高危地區,包括;逾八成家庭沒有家用滅火器,或將滅火器放在廚房;有超過六成受訪兒童指,在煮食期間成年人經常或偶爾會中途走開;超過三成受訪兒童表示,燃氣具(如燃氣熱水器、灶具)和管道沒有定期保養等等,顯示家長應更注意廚房的安全情況。

香港小童群益會進行了一項有關「家居火險安全問卷」的意見調查,了解在兒童眼中,家庭的防火安全情況。調查於本年10月進行,以網上自填型式及透過本會單位分發予會員自行填寫。成功訪問了超過500 名年齡6-12歲兒童,其中三成七來自低收入家庭(家庭每月收入低於一萬元)。

香港小童群益會助理總幹事何婉華小姐在講解調查結果時指出﹕「跟據調查所得約有18.4%的家庭,其家居火險或燒燙傷潛在頗高危機,非常值得社會關注。

而其中更有約19.2%的兒童生活在火險或燒燙傷危機很高的家庭,如以全港共有462,200名6-12歲兒童計算,全港約有88,742名兒童生活在高危的家庭,情況令人擔憂。」她又指出,家中存有「家居安全」的隱患,有部份是因為家庭經濟資源不足而造成,建議政府或房屋署可考慮設立資助計劃,鼓勵低收入家庭購買家用滅火器具,以加強家居火險的保障。

香港小童群益會督導主任陳志雄先生亦指,大眾對家居安全意識仍然不高:「家長及學生除了需在家居火險或燒燙傷防範上提高意識外,亦應更了解火險及燒燙傷有關的知識。」他又指希望透過本年度由全球兒童安全網絡-中國,夥拍香港小童群益會及萬豪國際集團舉辦的「兒童家居安全運動」喚醒大眾的關注,以及透過計劃內的義工探訪活動,教授低收入家庭一些家居防火安全及燒燙傷處理的基本知識,從而減低意外發生的機會。

發佈會後,「兒童家居安全運動」的一眾社區安全大使於即場舉行誓師儀式,大會請來香港消防處九龍總區消防總長馮錦華先生、香港小童群益會助理總幹事何婉華小姐及萬怡酒店總經理馮福明先生擔任主禮嘉賓。其後一行三十人的社區安全大使,便到深水埗區進行家訪,細心觀察家庭的安居安全措施是否足夠,並且為家長提供基本知識。

本港家居最嚴重的火險/燒燙傷十大隱患
1.家裏沒有裝煙霧警報器。
2.沒有全家一起設計過火災意外逃生路線,包括每個房間至少2條路線(通常一條走門一條走窗)以及室外的家庭成員集合點。
3.家中沒有家用滅火器,或將滅火器放在廚房。
4.拖線板、插座會插滿,不用時沒有爲其加蓋。
5.飲水機的出水開關放在兒童會易觸到的地方。
6.燃氣具(如燃氣熱水器、灶具)和管道沒有定期保養。
7.在烹飪時,大人中途走開。
8.冬天使用取暖器,臨睡前或暫時不用時,沒有切斷電源。
9.鍋、水壺等放在爐灶上加熱時,會將手柄朝外放置。
10.急救電話及緊急聯繫號碼等沒有放在電話旁或家裏的顯眼處。

給全港家庭的八大建議
1.全家一起設計火災意外逃生路線,以及室外的家庭成員集合點。尤其要讓子女了解在逃出屋外後,如何因應火災情況選擇不同的逃生路線。
2.如經濟許可,在家中添置家用滅火器或滅火毯等救火用品。
3.燃氣具(如燃氣熱水器、灶具)和管道必須作定期保養。
4.把急救電話及緊急聯繫號碼放在電話旁或家裏的顯眼處。
5.不要將拖線板、插座插滿,不用時爲其加蓋。
6.家長在烹飪或使用其他發熱電器時,切不可中途走開,或先行關掉爐灶或電器。
7.冬天使用取暖器,臨睡前或暫時不用時,需要切斷電源。
8.鍋、水壺等放在爐灶上加熱時,不可將手柄朝外放置。



20060928 - 不愛滑梯鞦韆 去沙灘即變臉 兒童怪怪哋 感統障礙作祟

標題:不愛滑梯鞦韆 去沙灘即變臉 兒童怪怪哋 感統障礙作祟
報章:蘋果日報
網址:報導原文網址


小朋友大都喜愛到沙灘玩耍,惟獨是劉太的兒子,小腳板剛踏上沙灘已「面口都變埋」。一如大部份家長,劉太誤以為這只是喜好問題,及至兒子3歲多仍不能穩握筆桿寫字,她才帶兒子求診,其後被確定患有「感覺統合障礙」。有職業治療師呼籲,家長一旦發現子女行為與同齡兒童有異,即應帶子女求診。 記者:趙燕婷

劉太向本報表示,其子自幼已「怪怪」,甫坐上鞦韆已面露驚慌,玩滑梯時又要伏並雙手扶穩滑梯兩側,到沙灘玩更是「面口都變埋」。她說:「其他小朋友好享受玩,佢好多都唔鍾意,但初時冇為意,以為佢大個就唔會驚。」及至兒子入讀幼稚園,因不能穩握筆桿寫字,以致影響學習,她才感到問題嚴重。

影響學習及自信
劉太於是帶兒子接受評估,結果顯示其觸覺和平衡覺過敏,患有感覺統合障礙。經過數年的專業和家居訓練,其現年8歲兒子的情況已大為改善。作為過來人的她憶述,感統障礙除會影響學習,更會影響兒童之間的互動,間接令他們的自信心降低。她建議家長提高警覺,並切忌為子女的異常行為找藉口。
負責訓練劉太兒子的協康會職業治療師鄧美妙指出,感覺統合障礙一直為人忽略,其實若子女行為不合年齡表現,家長已應帶子女求診。她解釋,人體有七大感覺接收系統,包括觸覺、前庭平衡覺、本體覺、視覺、聽覺、味覺和嗅覺,而因應感統障礙而設計的治療則以前三者為主。


透過訓練可改善
她舉例說,若兒童的觸覺過敏或低敏,他們對冷熱、疼痛和質地等反應或會異於常人;若平衡覺功能失調,則或會難以維持姿勢,減弱個體平衡能力等;若本體覺有異,其調節姿勢、力度及速度等能力都可能受到影響。她強調感統障礙並非疾病,成因未明,但不少有自閉症或讀寫障礙的學童均需接受感統訓練。

目前感統治療多以遊戲形式進行,目的是改善兒童的姿勢控制、動作計劃、手眼協調、視覺認知、專注及組織能力。例如凌空雙手捉緊扶手並滑動的「空中飛人」,可以刺激兒童的平衡覺;抱洋形的「月亮鞦韆」,可以改善兒童的平衡覺、本體覺及提高姿勢控制;治療師又會使用泥膠甚或夏枯草等刺激觸覺。



標題:感統治療能改善學習障礙
報章:蘋果日報
網址:報導原文網址


有感統障礙的孩子較多會出現發展障礙問題,一項由香港感覺運動學會的研究證實,有學習障礙的兒童,在接受密集式感統治療後,能明顯改善多動及專注力問題,更有助其肌肉功能,例如運用筆及筷子。學會建議現時體育課程應加入感統元素,導孩子翻觔斗及倒立等。

該會去年對37名3至11歲、有專注力不足、發展遲緩及自閉等發展障礙的兒童,進行30節密集式治療。治療後九成兒童對各個發展障礙項目均有改善,例如有68%兒童在大肌肉運動如舞蹈及玩遊戲有明顯改善,用筆及筷子等手小肌肉運用則有48%兒童有明顯改進。

對於專注力有問題的孩子,治療後有64%在語言表達上有明顯改善;五成在讀、寫上有明顯及滿意進度;坐不定的孩子則有近四成獲滿意的改善。

建議在體育堂鍛煉
該會研究幹事陳偉基指出,感統治療已被認為可治療發展障礙的方法之一,建議學校把體育課的每節時間加長,並加入倒立、翻觔斗及掌上壓等感統治療方法,鍛煉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