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1109 - 本港家庭家居安全意識不高 近兩成兒童活在高危家庭

標題:本港家庭家居安全意識不高 近兩成兒童活在高危家庭


調查結果顯示,本港家庭的預防火警發生措施普遍不足,有超過五成家庭潛在風險頗高,其中有接近兩成的家庭更屬高危一族。綜合是次調查結果,得出本港家居最嚴重的火險/燒燙傷十大隱患(詳見附件)。當中發現廚房是家居火險及兒童被燒燙傷的高危地區,包括;逾八成家庭沒有家用滅火器,或將滅火器放在廚房;有超過六成受訪兒童指,在煮食期間成年人經常或偶爾會中途走開;超過三成受訪兒童表示,燃氣具(如燃氣熱水器、灶具)和管道沒有定期保養等等,顯示家長應更注意廚房的安全情況。

香港小童群益會進行了一項有關「家居火險安全問卷」的意見調查,了解在兒童眼中,家庭的防火安全情況。調查於本年10月進行,以網上自填型式及透過本會單位分發予會員自行填寫。成功訪問了超過500 名年齡6-12歲兒童,其中三成七來自低收入家庭(家庭每月收入低於一萬元)。

香港小童群益會助理總幹事何婉華小姐在講解調查結果時指出﹕「跟據調查所得約有18.4%的家庭,其家居火險或燒燙傷潛在頗高危機,非常值得社會關注。

而其中更有約19.2%的兒童生活在火險或燒燙傷危機很高的家庭,如以全港共有462,200名6-12歲兒童計算,全港約有88,742名兒童生活在高危的家庭,情況令人擔憂。」她又指出,家中存有「家居安全」的隱患,有部份是因為家庭經濟資源不足而造成,建議政府或房屋署可考慮設立資助計劃,鼓勵低收入家庭購買家用滅火器具,以加強家居火險的保障。

香港小童群益會督導主任陳志雄先生亦指,大眾對家居安全意識仍然不高:「家長及學生除了需在家居火險或燒燙傷防範上提高意識外,亦應更了解火險及燒燙傷有關的知識。」他又指希望透過本年度由全球兒童安全網絡-中國,夥拍香港小童群益會及萬豪國際集團舉辦的「兒童家居安全運動」喚醒大眾的關注,以及透過計劃內的義工探訪活動,教授低收入家庭一些家居防火安全及燒燙傷處理的基本知識,從而減低意外發生的機會。

發佈會後,「兒童家居安全運動」的一眾社區安全大使於即場舉行誓師儀式,大會請來香港消防處九龍總區消防總長馮錦華先生、香港小童群益會助理總幹事何婉華小姐及萬怡酒店總經理馮福明先生擔任主禮嘉賓。其後一行三十人的社區安全大使,便到深水埗區進行家訪,細心觀察家庭的安居安全措施是否足夠,並且為家長提供基本知識。

本港家居最嚴重的火險/燒燙傷十大隱患
1.家裏沒有裝煙霧警報器。
2.沒有全家一起設計過火災意外逃生路線,包括每個房間至少2條路線(通常一條走門一條走窗)以及室外的家庭成員集合點。
3.家中沒有家用滅火器,或將滅火器放在廚房。
4.拖線板、插座會插滿,不用時沒有爲其加蓋。
5.飲水機的出水開關放在兒童會易觸到的地方。
6.燃氣具(如燃氣熱水器、灶具)和管道沒有定期保養。
7.在烹飪時,大人中途走開。
8.冬天使用取暖器,臨睡前或暫時不用時,沒有切斷電源。
9.鍋、水壺等放在爐灶上加熱時,會將手柄朝外放置。
10.急救電話及緊急聯繫號碼等沒有放在電話旁或家裏的顯眼處。

給全港家庭的八大建議
1.全家一起設計火災意外逃生路線,以及室外的家庭成員集合點。尤其要讓子女了解在逃出屋外後,如何因應火災情況選擇不同的逃生路線。
2.如經濟許可,在家中添置家用滅火器或滅火毯等救火用品。
3.燃氣具(如燃氣熱水器、灶具)和管道必須作定期保養。
4.把急救電話及緊急聯繫號碼放在電話旁或家裏的顯眼處。
5.不要將拖線板、插座插滿,不用時爲其加蓋。
6.家長在烹飪或使用其他發熱電器時,切不可中途走開,或先行關掉爐灶或電器。
7.冬天使用取暖器,臨睡前或暫時不用時,需要切斷電源。
8.鍋、水壺等放在爐灶上加熱時,不可將手柄朝外放置。



20060928 - 不愛滑梯鞦韆 去沙灘即變臉 兒童怪怪哋 感統障礙作祟

標題:不愛滑梯鞦韆 去沙灘即變臉 兒童怪怪哋 感統障礙作祟
報章:蘋果日報
網址:報導原文網址


小朋友大都喜愛到沙灘玩耍,惟獨是劉太的兒子,小腳板剛踏上沙灘已「面口都變埋」。一如大部份家長,劉太誤以為這只是喜好問題,及至兒子3歲多仍不能穩握筆桿寫字,她才帶兒子求診,其後被確定患有「感覺統合障礙」。有職業治療師呼籲,家長一旦發現子女行為與同齡兒童有異,即應帶子女求診。 記者:趙燕婷

劉太向本報表示,其子自幼已「怪怪」,甫坐上鞦韆已面露驚慌,玩滑梯時又要伏並雙手扶穩滑梯兩側,到沙灘玩更是「面口都變埋」。她說:「其他小朋友好享受玩,佢好多都唔鍾意,但初時冇為意,以為佢大個就唔會驚。」及至兒子入讀幼稚園,因不能穩握筆桿寫字,以致影響學習,她才感到問題嚴重。

影響學習及自信
劉太於是帶兒子接受評估,結果顯示其觸覺和平衡覺過敏,患有感覺統合障礙。經過數年的專業和家居訓練,其現年8歲兒子的情況已大為改善。作為過來人的她憶述,感統障礙除會影響學習,更會影響兒童之間的互動,間接令他們的自信心降低。她建議家長提高警覺,並切忌為子女的異常行為找藉口。
負責訓練劉太兒子的協康會職業治療師鄧美妙指出,感覺統合障礙一直為人忽略,其實若子女行為不合年齡表現,家長已應帶子女求診。她解釋,人體有七大感覺接收系統,包括觸覺、前庭平衡覺、本體覺、視覺、聽覺、味覺和嗅覺,而因應感統障礙而設計的治療則以前三者為主。


透過訓練可改善
她舉例說,若兒童的觸覺過敏或低敏,他們對冷熱、疼痛和質地等反應或會異於常人;若平衡覺功能失調,則或會難以維持姿勢,減弱個體平衡能力等;若本體覺有異,其調節姿勢、力度及速度等能力都可能受到影響。她強調感統障礙並非疾病,成因未明,但不少有自閉症或讀寫障礙的學童均需接受感統訓練。

目前感統治療多以遊戲形式進行,目的是改善兒童的姿勢控制、動作計劃、手眼協調、視覺認知、專注及組織能力。例如凌空雙手捉緊扶手並滑動的「空中飛人」,可以刺激兒童的平衡覺;抱洋形的「月亮鞦韆」,可以改善兒童的平衡覺、本體覺及提高姿勢控制;治療師又會使用泥膠甚或夏枯草等刺激觸覺。



標題:感統治療能改善學習障礙
報章:蘋果日報
網址:報導原文網址


有感統障礙的孩子較多會出現發展障礙問題,一項由香港感覺運動學會的研究證實,有學習障礙的兒童,在接受密集式感統治療後,能明顯改善多動及專注力問題,更有助其肌肉功能,例如運用筆及筷子。學會建議現時體育課程應加入感統元素,導孩子翻觔斗及倒立等。

該會去年對37名3至11歲、有專注力不足、發展遲緩及自閉等發展障礙的兒童,進行30節密集式治療。治療後九成兒童對各個發展障礙項目均有改善,例如有68%兒童在大肌肉運動如舞蹈及玩遊戲有明顯改善,用筆及筷子等手小肌肉運用則有48%兒童有明顯改進。

對於專注力有問題的孩子,治療後有64%在語言表達上有明顯改善;五成在讀、寫上有明顯及滿意進度;坐不定的孩子則有近四成獲滿意的改善。

建議在體育堂鍛煉
該會研究幹事陳偉基指出,感統治療已被認為可治療發展障礙的方法之一,建議學校把體育課的每節時間加長,並加入倒立、翻觔斗及掌上壓等感統治療方法,鍛煉孩子。